观《海的尽头是草原》有感

这段时间被疫情耽误的电影不少,有的电影只看过预告片,有的电影才上映一两天就下线了,有的电影虽然按期上映,但排片少得可怜——前有电影《隐入尘烟》,后有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这两部电影的名字都属于艺术气息浓厚、意境深远的类型。如果光看片名,我确实猜不出来电影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完全不像《独行月球》、《哥,你好》那么简单直白,符合大众口味。

虽然片名不怎么接地气,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两部电影的内容却非常实在,讲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命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乐,有聚有散。

但从市场效应来看,这两部电影很容易被诗一般的名字所“拖累”,输在起跑线上。

好在《隐入尘烟》有不少大咖推荐和铁粉支持,后劲儿倒是蛮大,顺利实现了票房逆袭(从少人问津到票房破亿),市场热度远超预期。

一部反市场的电影居然会被市场追捧,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没有口碑和实力是绝对办不到的。

同样,《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半个月来,因为排片太少,票房成绩并不理想,目前刚过3000万,和同期上映的《哥,你好》3个亿的票房差了整整10倍。

但从影片的内涵和质感来看,后者远不如前者,不仅故事情节离奇夸张,而且主要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浮夸,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煽情而煽情,矫揉造作的痕迹再明显不过。

我反思自己在选择电影上也存在心理误区,要么凭刻板印象,要么凭第一印象。其实观众评分才是最客观的参考因素,评分较高的电影,内容质量不会差到哪儿去。

这次疫情缓解,家附近的电影院刚解封时,我迫不及待看的就是《哥,你好》(对开心麻花团队情有独钟),结果大失所望,连影评都不想写——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我承认自己欣赏电影的品味不高,骨子里还是比较偏爱节奏快、反转多的影片。像《隐入尘烟》、《海的尽头是草原》这类“慢叙事”的电影,不会在第一时间引起我的观影兴趣。

就拿《海的尽头是草原》来说吧,一开始并没有列入我的观影计划,以为是反映牧民生活的主旋律影片,内容中规中矩,不会有多少特别出彩的地方。

但电影自上映以来,评分很高,排片却很少。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感觉它可能没有我想得那么平庸,可能和《隐入尘烟》一样值得观赏。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仍然处于兴奋状态,脑海里不断回放影片中那些质朴动人的生活场景,感念草原上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细腻的情感。

其实电影一开篇给我的感觉并不好,画面摇晃,色彩黯淡,场面混乱,就像跟随某位新闻记者的采访镜头,默默旁观灾难发生现场。难不成看的是纪录片?

随着剧情不断推进,画面色彩逐渐鲜亮,壮美辽阔的草原、碧蓝清透的天空尽收眼底,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尽管有时候,情绪极不稳定的大自然又会用劲猛的风沙来展示它残酷暴烈的一面,让人瞬间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一击。

简单枯燥的草原生活与复杂多变的自然气候,使久经风雨的牧民们虽然满脸沧桑,但心怀坦荡,在大灾大难面前,尤其显得从容不迫。

正是他们的勇敢无私和善良包容,国家号召才得以积极响应和落实,来自上海的三千孤儿才能在草原上顺利扎根。

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见证了爱的奇迹,共同完成了那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

对牧民们来说,“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既是号召,也是承诺。他们在生活拮据、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宁愿亏待自己的亲骨肉,也要把家里的资源向收养的孤儿倾斜,并且尽量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生活习惯。

影片中的人物对白也不多,蒙古语和汉语交织在一起,增强了写实的效果。对收养汉族孤儿的蒙古家庭来说,语言不通并不影响爱的传递。

一边是蒙古妈妈为了减少和汉族女儿的沟通障碍,努力学习汉语;一边是有发音障碍的蒙古哥哥,通过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汉族妹妹的关爱。

影片中类似的感人细节很多,临近结尾时的大反转比欧•亨利的小说还出人意料。汉族妹妹这个角色完全跳出了小我的圈子和民族、血缘的羁绊,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更广阔的意义。

虽然直到电影结束那一刻,缺乏文艺细胞的我还是无法理解片名的确切含义。

“海”和“草原”到底是隐喻,还是代表某种浪漫的意境?网上有一种说法是,“海”暗指苦难,“草原”暗指大爱,我不敢苟同。

不过电影的海报挺有意思,碧绿的草原与蔚蓝的海水交相辉映,分不清谁是谁的尽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