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财务健康

一提到健康两个字,我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身体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这两种健康都可以通过去医院检查或者咨询专科医生来进行评估,有病治病,没病当然最好。

但对于财务健康,我们的大脑反应明显迟钝得多,有的人干脆就没有反应,甚至于“病入膏肓”而不自知。

最近刚看完了《行为投资者》一书,里面就涉及不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它对财务健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容易落入的心理陷阱都没法避开,很难想象其财务状况会好到哪儿去,更不可能在投资上有任何作为。

这本书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在提到影响财务健康的心理误区之前,分别从人类在社会学、神经学和生理学这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度解析,逐渐引导我们基于人性的视角去理解自身的行为,并且指出“货币和资本市场是共同的幻觉,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而非物质层面”,从而强调“没有对人性的理解,也就不会有对市场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四种对财务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包括自我、保守主义、注意力和情绪。

其中自我因素体现为过于自信,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已经相信了的信息,并且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拍手称快,或者对自己珍视的信念做出激烈的回应(甚至会加倍回应),以致于情况越模糊,我们反而还越确定,并且分不清运气和技能,甚至盲目依靠直觉去投资。

保守主义因素则体现为避免后悔(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行动比按兵不动更容易让人有后悔的感受),将拥有的事物特权化(禀赋效应),以及考虑沉没成本(更加追求事情的完整性而非其质量)。

而这些保守主义因素的核心却是损失厌恶,“争取确定性就是注定要把自己变得平庸,没有什么比小心行事更危险的了,试图避免损失往往更容易让人遭受损失”。

这种求稳心态导致投资者在面临那些需要承受风险的市场选择时,往往会思维狭隘、目光短浅和不思进取,以致于错失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俗话说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最让人担心的恐惧在我们试图控制它的过程中往往变成了现实”——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意思完全一致。

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时,倍感亲切和熟悉的地方。作者讲的某些道理,居然和我们国家流行的市井俚语是完全相通的。

又比如书中有一个地方提到,“无论你表现的是强是弱、是善是恶,你都和你所处的环境相一致”,这不就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意思嘛。

由此看来,这世间真正有用的道理和各种科学理念一样,都是不分国界的。

至于注意力因素则比较复杂,涉及到可得性启发(把回忆的容易程度与其发生概率相混淆)、故事思维(用故事的形式来思考,而不是以百分比的形式)和噪声干扰(转移注意力,扰乱人们对公允价值的判断),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产生注意力偏差,从而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笑来老师也经常强调保护好注意力的重要性,认为注意力的优先权大于时间和金钱,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尤其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容易获取信息的时代,但信息的可用性并不能说明它的有用性”,所以“在信息时代保持头脑清醒是行为投资者永远不能放弃的任务”。

这部分章节最后提到的情绪因素也非常关键——情绪既能丰富灵魂,也能使钱包变空。它和前面提到的“故事”一样,是行为投资者的敌人,“强烈的情绪会缩短时间轴,导致我们忽视未来的自我,而更加关注当下的自我”。

为了达到高效赚钱的目的,投资者应该向“功能性精神病患者”学习,不让自己被情绪干扰。

作者还强调“虽然在生死一线、时间急迫的时刻,情绪更有利于选择,但在其他情况下就没那么有用了”。

他其实就是通过“点死穴”的方式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身而为人的弱点,并进一步指出某些想法和行为在投资领域是根本无效的,只会给财务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这让我想起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他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他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能清楚自己“会死在哪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