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的前提假設

幾年前,我們學校參加亞沙賽,參賽前,我們得知有幾個參賽學校的選手是專業型選手,他們無論在裝備、體能還是經驗上,都是一流的。爲了能夠獲勝,我們加強了訓練強度,並且試圖在比賽的時候讓自己處於極限狀態。最後的結果是,我們有幾個意志力最強、試圖突破體能極限的選手受到了重傷,退出比賽。

這一輪資本市場的跌宕起伏,我相信有許多投資高手,試圖從中把握很好的時點,讓財富加倍或者加零。可是市場上倒是傳來了不少歸零的悲慘故事。

這些故事的結局都不美好。

一個人的行爲模式是先有思考,再有判斷,接着定目標,於是執行,最終取得結果。當我們的結果在預期之外,通常是因爲思考出現了問題。

也就是思維方式裏其實是有盲點的,而這個盲點被我們忽略,最終導致了結果的偏差。

在電影《極速風流》中,描述了頂級賽車手尼基·勞達和英國賽車手詹姆斯·亨特在賽場上的故事。比賽前,賽車手的目標通常是一致的----開出最快的速度。當兩個目標都是開最快速度的賽車手在一個可能有碰撞危險的彎道相遇時,一名賽車手選擇了拼命爭先,一名賽車手選擇了暫時退讓。

兩名目的都是開出最快速度的賽車手,實際上在比賽中遇到相同狀況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是爲什麼呢?

原因在於,他們的思考方式其實都有一個他們察覺不到的盲點,而這個盲點恰恰會在關鍵的時候讓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

那個在關鍵時刻拼命爭先的賽車手,其目標完整的描述應爲: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開出最快的速度。而另一位賽車的完整目標,應該是: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開出最快的速度。

這就是目標的前提假設。

目標的前提假設不是目標,但卻能在實現目標過程的分叉口時提供當事人關鍵的決策引導。

再回到文前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中,那位受了重傷的同學,他的比賽目標應該是:不惜一切代價,即使身體受傷,也要努力贏。

案例二中,那位在資本市場中本金歸零的投資人,他的投資目標應該是:最大化的獲得投資收益,哪怕要承受本金的鉅額虧損甚至歸零。

當我們把設定的目標加上了前提條件之後,我們的目標設定纔算真正完整。

我們大部分人的行爲,忽略了這個前提假設,只是單方面的試圖得到目標的結果,而忽略了目標本身並非非黑即白那麼具有明晰的邊界,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也並非一路順暢沒有分叉口。

這些錯誤的目標是單一維度的,而實際上真正的目標都是多維度的。也就是說,在目標的背後,會隱含了許多前提假設。這些前提假設,對我們而言,可以起到三個作用。

第一個作用,方向的指引;

第二個作用,分叉口的選擇;

第三個作用,明白自己的責任,承擔可能的後果。

我們從一個愛情故事開始。

一個姑娘對你說我愛你,這個信息是有盲點的,只有當我們加上了前提假設,再來看看這一句我愛你,才能知道接下來到底會如何發展。

情況一:我愛你,(雖然你談吐庸俗,不求上進,然而你出身名門,家纏萬貫)。

情況二:我愛你,(欣賞你的忠誠不二,努力上進,品性善良)。

兩種情況,姑娘的表達都是一樣的,然而括號裏的前提假設,纔是完整的意思。

情況一的愛,前提是男孩出生富貴。

情況二的愛,是因爲男孩的積極進取。

這是愛的前提,是方向的指引。

在愛的過程中,如果前提條件一直不變,那麼愛會繼續,而當前提假設發生變化了,愛就走到了分叉口。

在情況一中,男孩突然家道中落,破產了,那麼愛情變走到分叉口,從原本濃烈的愛情走向了分離。

情況二也是一樣,如果男孩出軌,不忠貞了,那麼愛情也就走到分叉口,走向了結束。

這就是前提條件導致的分叉口的選擇。

對我們最有幫助的是,瞭解前提條件,有助於我們明白自己的責任以及坦然承擔可能的後果。

在情況一中,要維持這種愛,男孩就要明白,自己必須不斷努力保持富有的狀態。而一旦自己破產,也要坦然接受愛情結束的結果。

在情況二中,要維持這種愛,男孩也要明白,自己要不斷努力,要積極進取,要忠貞不二,要保持善良。如果打破了這種狀態,也必須要接受愛情結束的後果。

而從姑娘的角度而言,明白自己的那一句話背後是有前提假設的,更有助於她做出理性的選擇。

有些善良的姑娘,遇上了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男孩子,於是決定終生相處。而在相處之後,他發現了這個男孩子有許多不良品性,甚至惡跡斑斑,但這個姑娘仍然選擇繼續愛下去,耽擱了自己的一生。

在故事的開始,當姑娘愛上了這個男孩子,並決定相處的時候,她的愛是有前提假設的,即這個男孩子各方面都優秀,只是她自己並不知道。由於她對此處於模糊的狀態,所以當她發現男孩子其實不如預期的時候,她仍然繼續愛她。而這時愛的前提假設,卻變成了無條件無底線的愛。如果這個姑娘一開始就很明確的知道當愛開始時的前提假設,那麼一旦發現男孩不符合,就可以做出果斷分手的選擇了。

因此,當我們明白目標是多元的,是具有前提假設的,那麼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質,做出最優的決定。

案例一: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爲品學兼優的人,而當孩子因爲學業壓力導致心理失常的時候,他們往往感到痛苦與困惑。其實他們對孩子的真正期望是: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保持品學兼優。如果父母們很清晰的知道目標背後的前提是“身心健康”,那麼一旦在“品學兼優”與“身心健康”產生衝突的時候,父母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非無條件的確保“品學兼優”。

案例二:董事會每年都會給經營層下經營指標,通常最核心的目標是,年增長率多少,比如說15%。經營層是否應該不擇一切手段完成這個目標呢?其實未必,我們進一步看董事會議案之後,就會發現議案裏提出不少要求,裏面有一些指標是剛性的,比如說壞賬率不能超過多少,業務轉型任務等,經營層與董事會進行充分溝通後,還原真正的目標比如說應該是:在確保壞賬率不超過2%,公司主營業務增長率不低於10%,且公司不違規經營的前提下,確保年增長15%。如果經營層很清晰的明白目標背後的前提是控制壞賬率、主營業務增長和合規經營,那麼一旦在目標與這些前提發生衝突的時候,經營層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而非無底線的確保“年增長率達標”。

案例三:在投資上,我們通常會設定平均年回報率,比如說20%。但我們是否應該不擇手段完成這個平均年回報率呢?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與人生的最終目標,在加上前提條件之後,我們會得出真正的收益目標,即:在確保本金不受到毀滅性損失,並且投資標的可以讓自己安然入眠,同時能夠增長投資經驗的前提下,確保平均年回報率達到20%。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年回報率背後的前提,我們就不會去碰槓桿、去做空,會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優秀的投資標的,而非不顧本金安全與身心健康去實現這個20%的目標。

對於具有前提假設的目標,我稱之爲“經過前提假設調整後的真正目標最大化”。

在案例一中,我認爲父母對孩子的目標應該是經過身心健康調整後的品學兼優目標最大化。因此,我認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取得了80分,遠遠比一個身心不健康的孩子取得了100分的綜合分值高。

在案例二中,我認爲經營層的目標應該是經過控制壞賬率、確保主營業務增長以及合規經營調整後的年增長率最大化。因此,如果經營層A完成了這三項指標,最終公司增長率爲15%,遠遠比壞賬率超過既定指標,主營業務不達標以及違規經營下取得了50%的增長率的經營層B取得的業績更加好。

在案例三中,我認爲投資人的目標應該是經過風險係數調整後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如果投資人A不斷學習,投資優秀的標的,每天心情愉悅的取得了年化15%的收益,遠遠比通過高拋低吸、加槓桿、做空、聽消息、炒作取得的年化30%的收益更高。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相比於查理芒格,擁有更多的財富。然而如果我們把財富經過調整,設定爲:在擁有更幸福完美的家庭,同時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調整下的財富最大化。

那麼,巴菲特的財富可能並不如查理芒格更多。你說對嗎?

--END--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