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罕的金桃

這裏需要補充一些外貿基礎知識。

自唐朝絲綢之路打通後,這一條道路就一直是以我國爲外貿順差的道路,所謂「外貿順差」指的是貨物貿易順差,我們開始大量地向外輸送陶瓷、絲綢等貨物和商品,同時獲取外匯儲備(珠寶玉器),或者以茶馬互市等以貨易貨的方式展開的。雖然中國的高品質桂皮在歐洲是以金價出售的,比其他香料要貴15-20倍。但只屬於個案,香料類商品更多是進口。

  中國經濟史學家全漢昇先生推測,由於與唐代外貿都須遠涉戈壁大洋,西域需要負擔鉅額運費,而只有價值大重量小的奢侈品,才能負擔得起。所以說,香料及香料所代表貴重藥品,是中古時代輸入中國的主要商品。

  所以,以胡椒等爲代表香料,當時大量輸入中國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在於彌補西域對我國的貿易逆差。美國薛愛華在《撒馬爾罕的金桃》這本書裏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七世紀時,撒馬爾罕的王國曾經兩次向唐朝宮廷貢獻一種珍異燦黃的桃子作爲正式的貢品,而當時就將這種桃子稱作“金桃”。據記載,“康國獻黃桃,大如鵝卵,其色如金,亦呼金桃”。當時進貢的這些水果是專門供唐朝的皇室成員享用的,其中有些樹種還被那些長途跋涉、穿越西域戈壁荒漠的使臣商隊帶入唐朝境內,並且移植進了長安的宮廷果園。但是金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水果,這種水果的滋味又到底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無從推測了。

  但康國首都撒馬爾罕這個陸上絲綢之路樞紐卻毫無疑問是當時當之無愧的香料分撥中心和主要渠道,而各類香料從西域運來到這兒,但它最終的去處並不是停滯於長安。而是將在囊括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的大中華經濟圈裏擴散。這裏最主要轉運的香料是胡椒,當時,胡椒的進出口量是佔至所有香料品種總量的半數以上,沒有任何一種其他的香料可以超過胡椒的1/10。

  那爲什麼東亞的人會在中唐時期突然之間這麼喜歡胡椒呢?這還是要講到胡椒的藥用保鮮作用。這種香料可跟大量的鹽及生薑甘草其他香料一起醃製,按《廣濟方》中有載胡椒理中保持新鮮主治消食的記載,這樣的小顆粒有濃烈風味,再把它加上丁香,肉桂皮,小豆蔻,然後在碳化上加熱,整一個燻肉,你不覺得覺得非常鬆脆可口。

  香料作爲貴重的贈品或者是說財富積累的單位,充滿異國風情的來歷和昂貴的價格,會使它們覺得跟身份地位聯繫在了一起。同時通過大量使用香料,至少不會讓這些肉製品看起來在製作時是新鮮或醃製前是新鮮的。食用時,第一次強烈味覺是會讓記憶根深蒂固的,以至於只是一刻的驚喜,讓人念念不忘,因爲那些味道已經烙在心底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