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我们做对了吗?

美娴听过这样一句话:

“现在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懂如何爱孩子。”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全部的财产;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甘愿奉献自己的生活......

养儿育女,看似是生命供养生命的过程,恢弘又伟大,实则是渗透到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滋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关注这“七个时段”,对孩子的成长却至关重要。

01、起床时,父母的耐心

孩子起床,是每天都要经历的事。

孩子赖床、起床气,一直是许多亲子之间每天必须经历的“较量”:

有的父母采取“暴力式”,几声“全名”大吼,夹带着“快起床了,要迟到啦”的催促;

有的父母使用“温柔式”,拉着孩子的耳朵,一直喊“起床啦,上学啦”;

也有的父母“艺术”氛围比较浓,将音乐调到最大声,孩子在一片轰隆隆声中烦躁的起床。

曾有科学家提出一个叫“睡眠惯性”的概念,指的是:

人在被唤醒后,立即出现的暂时性的低警觉性、迷惑、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

简而言之,起床时,出现的懒床、起床气是人的本能。

一日之计在于晨。

起床时的心情,决定着一天的状态。

希望孩子顺利起床,在养成良好生活的同时,父母也可以使用一点小技巧,比如:

每天提前10分钟叫孩子起床,给孩子懒床和缓冲的时间,不至于担心迟到而焦虑;

先帮孩子拉开窗帘,让光线慢慢唤醒孩子,再温柔的揉搓孩子的身体,帮助身体苏醒。

用美好的早晨,打开孩子幸福的一天。

02、学习时,父母的做法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投入财力、精力,却心力交瘁,不如人意。

反观那些在学习上自律的孩子,TA们的父母,似乎抽到了“报恩的孩子”的好牌,不费吹灰之力,孩子便能自觉学习。

事实上,在孩子的学习上,父母大多用力过猛,将原本属于孩子的事,在无形中转嫁成自己的责任。

父母需要转变的观念是:

从小培养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关键;

给孩子安静的环境,是学习的基础;

父母始终保持自我提升的自觉,是孩子自觉学习的榜样。

03、枯燥时,父母的陪伴

是现在的孩子太难教吗?

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给出了答案:

一旦物质丰富了,人在处理事情时就会简单地用物质来解决了,而忘记了用心。

花钱养育孩子的方式盛行,现代家庭中,有太多孩子是在培训班、电视、手机、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

好不容易等来的互动,不过是“人在朝营心在汉”的三心二意。

用心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关注与温情;物质的陪伴,孩子体会到的是冰冷与不满足。

父母的高品质陪伴,才是教育的奢侈品。

看似堆得满满的物质满足,给孩子带去的却内心需求的越来越匮乏。

在TA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相伴时,情感的交流,从小到大,没有挖掘生活趣味的引导,遇事唯一的方式,便是用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人生路漫漫,生活从来没意思,有意思的是人自己。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父母要懂得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意思,陪着孩子一起,发掘和创造生活的乐趣,成为心态积极、思想有趣的人。

04、吃饭时,父母的话语

《唤醒孩子的才华》一书中指出:

“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一家人一起吃饭,几乎是普通家庭每天都在做的事。

然而:

有的家庭,吃饭就是“批斗会”,父母批评孩子,夫妻相互诋毁;

有的家庭,餐桌就是“会议桌”,父母做报告,孩子听起茧;

还有的家庭,明明是一家人,吃饭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沉默不语......

虽然在传统教育中,有“饭不语”的家规,但是,一个家庭吃饭时的氛围如何,也揭露着这个家庭成员背后的关系。

在现代家庭中,白天父母上班、孩子上学,晚上父母做家务、孩子学习,能够交流沟通的时间,只有餐桌上的点滴时光。

此时,父母孩子一起,围坐桌旁,孩子感谢父母的艰辛与美食,父母倾听孩子的经历与体会,一道亲子之间理解与尊重的桥梁就在一食一饭之间架起来了。

父母想要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就要学会抓住每个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

吃饭时,就是一个亲子沟通的良机。

脱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外衣,像朋友一样,吐槽委屈,分享八卦,倾听心事,拉近彼此。

05、犯错时,父母的态度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每次犯错,父母只是口头教育。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父母是不是好父母。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态度。

明明应该小心引导的事,却被当成“TA还只是个孩子”;

明明只是孩子的好奇心,却被当成捣蛋、淘气的败家子。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优秀的父母,总是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孩子走正途。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犯错,是自我探索,也是要满足自己短浅的欲望和需求。”

这句话,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犯错。

有些错,是成长性错误,属于成长与探索区域。

有些错,则是认知性试探,属于道德与认识区域。

成长性错误,父母可以大事化小,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通道。

认知性试探,父母则需要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化解的方法,纠正孩子模糊的认知,让孩子走上正道。

6、受挫时,父母的反应

短片《最棒的礼物》中,小男孩不喜欢出门,整天把自己关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打游戏。

一天妈妈带回一只小狗,作为礼物送给他。

起初,男孩很开心。然而,当他发现小狗的一只前腿瘸了时,便生气的丢开小狗。

面对男孩的嫌弃,小狗没有气馁,趴在男孩身边撒娇,被一脚踢开后,站起来时,发现柜子底下有一枚小球。

小狗飞快的跑向小球,将球送到男孩面前,不料,男孩只是斜看了一眼,便将小球踢进了不远处的盒子里。

小狗急于捡回球,拖着瘸了的前腿,跑一步摔一跤,一不小心,一头撞进了纸盒,正好将小狗罩在里面。

即便如此,小狗还是在努力移动身体,挣脱“纸盒”的控制,一瘸一拐地将小球送到了男孩面前。

男孩终于露出了笑脸,捡起球,愿意和小狗一起出去玩。

在男孩站起来的那一刻,原来,男孩的腿也是瘸的。

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在孩子的成长中,几乎每天都在遭受挫折。

有的是先天而来,身体的缺陷、家庭的动荡......

有的是后来出现,不会玩的玩具、不会做的题、小朋友们的冷落等等,都在考验着孩子的抗挫力。

此时,父母任何一句“你可以的”、“你应该怎么样”,都如同一颗颗巨石倾泻,压得孩子透不过气。

只有耐心与接纳的力量,不断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重新站起来。

7、被欺负时,父母的立场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场修行。

也有人说,成长是痛并快乐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社会与人性的磨砺。

“被欺负”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但凡孩子走出了家庭,便有可能受到外界的侵犯:

入学前,是玩具被抢、场地被侵占;

入园后,是食物被夺,老师可能的孤立;

小学时,被同学欺负、霸凌等等......

然而,当孩子第一次遭到外界的侵犯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对孩子说:打回去;

责怪孩子:怎么这么没用,总是被人欺负;

还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受伤;

亦或是耐心地了解背后的原因,适当开导;

再或者,拉着孩子一起,冲到那个孩子面前,以牙还牙?

实际上,孩子被欺时,他怎么应对,取决着于父母的立场。

当孩子被欺负时:

你告诉TA“打回去”时,是否预判过TA的实力与勇气;

你责怪TA“没用”时,是否考虑过TA内心的委屈与不安;

你告诉TA“小朋友也不是故意的”,是否了解过前因后果;

你拉着TA冲向对方面前,有没有想过TA们未来如何相处。

被欺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和TA站在一起,成为TA的后盾,而不是坚硬的钢刀。

而父母需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主动去欺负他人,也要有不被人欺负的獠牙。

更要让孩子感受到,被人欺负,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自己无能,受到欺负,一定要回家告诉父母,而且父母一定会坚定地支持自己。

8、关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90%以上的付出,都是无用的。

是不是特别扎心?

当妈多年,一直在反思,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呢?

物质的给予,满足的只是一时的欢喜;一生的喜乐,需要渗透到生活的填充。

早晨的温柔、席间的倾听;学习时互相促进,无聊时寻找乐趣;犯错时的引导,受挫时的耐心,以及被欺时的撑腰。

孩子渴望的,始终是父母用心的看见、尊重、耐心与理解。

我是吴美娴,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