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2)


  “離婁(上)”——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爲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百姓的支持,是因爲失去了民心。……獲得民心的辦法:百姓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百姓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這樣,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替深淵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喫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百姓趕來的是殘害百姓的夏桀和殷紂王。”

  孟子認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何得到民心,孟子提出了以民爲本的“仁政”,只有實行“仁政”的國家,天下百姓纔來歸服。

  “告子(下)”篇——

  孟子說:“仁德的語言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政令”屬法治範疇,“教育”屬德治範疇。孟子主張側重德治,德治是贏得民心的所在。

  “盡心(上)”篇——

  孟子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飲食有一定數量,費用有一定節制,財物便用之不盡。……聖人治理天下,使百姓的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這裏說的是衣食足而知禮義的道理。經濟搞上去了,抓精神文明就容易了。

  孟子說:“君子對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百姓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

  孟子說的“仁民而愛物”,就是國君要應百姓的生活需要去支配物資,不要無限度地追求物質利益而役使百姓。親愛親人,仁愛百姓,愛惜自然資源。

  “盡心(下)”篇——

  孟子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所以,得到民心者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如果危害國家,就改立國君。”

  這是孟子關於“民貴君輕”的著名論述。國君可以被百姓改立,天下百姓則無法被更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