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夢想,用心澆灌,終有一天它會開花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矇昧的年月;但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惑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美好與糟糕、智慧與愚蠢、信仰與懷疑、光明與黑暗並存,這段話曾經廣爲流傳,也鼓舞了許多人,它正是出自《雙城記》。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讀狄更斯。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的作品受衆已十分廣泛,從英國女王到窮人都被深深吸引。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通過講述幾個人物之間的故事,側面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現狀與矛盾。


故事裏的“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


小說圍繞着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爲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最終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


《雙城記》創作於19世紀50年代,當時正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隨着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英國經濟日益繁榮,大規模人口進入城市尋找工作,社會問題凸顯。


狄更斯出生於朴茨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區,12歲時被迫輟學,獨立謀生。


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因此,他的作品更多的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羣體,廣泛而深刻地描寫了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塑造了豐富立體而鮮活的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


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


小說中,馬內特醫生的以德報怨,爲了自己女兒的幸福,用寬容的心態接納查爾斯,以及文中最後深愛露西的卡頓爲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爾斯上斷頭臺,這一切都體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


中國學者、作家梁實秋說過: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應該用仁愛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沒有寫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卻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氣氛,化解了暴力行爲,體現了人道主義的浪漫色彩。


狄更斯爲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雙城記》雖然在評論界頗有爭議,但卻深受全世界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我們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真實的現實生活和種種社會現象,看到他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小說的文學價值。


狄更斯富有智慧和同情心,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理解深刻,他既是19世紀文學的代表之一,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頗具影響力的發言人,他無愧爲一位語言大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