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國產青春片還有救嗎?

國產電影似乎一直都很難出精品,尤其是帶有“青春”、“愛情”這些標籤的影片,讓人一時之間在頭腦裏搜索不到什麼口碑較佳的作品。

這類故事一般都很簡單,也沒有什麼內涵,無非就是輕描淡寫地對故事主人公之間的感情進行簡單地呈現,情節單一通俗,毫無新意可言,有些地方的邏輯也不夠嚴謹。

青春電影又總是將過多的筆墨放在對“愛情”的刻畫上,就算故意在兩個人之間添加一些外界因素的阻攔,刻意營造那種“虐心”的情節,也無法調動觀衆的情緒,電影落幕後往往什麼也記不住。

不知道導演有沒有感動自己,反正我看完這部《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不僅無感,甚至反感。


電影以“異地戀”爲主題,講述了少女趙一一暗戀許嘉樹三年,在畢業前夕對其表白的故事。

只是在那一瞬間,我有些敬佩和羨慕女主表白時的勇氣,覺得不夠現實,畢竟現實裏這樣的暗戀多數都無疾而終。

大家知道站在十字路口即將分道揚鑣的對方,都很難經得起距離的考驗,更何況兩個交流甚少,又沒有感情基礎的人。

還有些當事人覺得,與其爲了“不讓自己後悔”而向對方表明心意,不如把這份小祕密藏在無人知曉的角落,只留給自己一個人慢慢回味。

再怎麼說,這樣也比表白失敗更能保護小小的自尊心。

不過在正常的設定裏,畢業一般都面臨着分手,就算表白,表白者也是抱着“終於說出口了,反正以後也不會再見”的心態。

趙一一表白時的確有這樣的心理,高中三年,許嘉樹都沒有和她說上幾句話,即將面臨分別,又怎麼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而他們之間的雙向暗戀,在表白後也因此開啓了異地戀長途跋涉的旅程。

是考驗,也是體驗。是開心,也是鬧心。

各自去不同的城市念大學,遙遠的距離分隔,沒有過多“真實”的感情基礎和情感體驗,只是靠着手機互發“早安、晚安”,略顯乏味,毫無起伏。

男主許嘉樹學醫,一心和大學校友做實驗做研究;而趙一一卻時時刻刻想着她的許嘉樹,忽視了此時此刻明媚燦爛的大學生活,連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

彈幕裏有人說,許嘉樹是上大學,順便談了個戀愛。而趙一一是談戀愛,順便上了個大學。

就連她室友和好友也因爲看不下去而吐槽她,說除了愛情,還有更重要、更美好、更珍貴的事情存在。

只是可惜,在這部電影裏,“異地戀”對於女主而言,就是一葉障目,是她的全部。

電影過於強調異地戀所面臨的艱辛,也過於誇大戀愛在大學生世界裏的分量。雖然青春裏的“愛情”讓大多數人覺得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但也並非全部。

因爲前途放棄愛情的戲碼固然讓人覺得遺憾,可如果因爲愛情而耽誤前途,才更教人痛心和悔恨。

前者會在幾年後因爲遇到新的人而被淡忘,後者卻因爲很難再彌補讓人耿耿於懷。

許嘉樹即將去美國學習三年的情節,讓我想起了《致青春》裏的陳孝正。

電影爲了突出“異地戀”,讓許嘉樹瞞着趙一一放棄了去美國的機會,顯得不真實且矯情。

“愛情”在這一選擇中看似偉大,實際上卻反映出了男主的“不負責任”,目光短淺。

這兩個人都有些戀愛腦,爲了所謂的“在一起”,沒有分得清愛情和未來之間的輕重緩急,只是任性妄爲自我感動。

而《致青春》裏,陳孝正瞞着鄭薇同意了去美國做交換生,看似無情,實則明智。

和《異地戀》電影相比,《致青春》卻讓我覺得敬佩和欣賞。因爲它更真實,沒有着重地強調“愛情”的分量,沒有讓人因爲愛情迷失對未來的重要抉擇。

在這段情節裏的處理,《異地戀》電影看似感人,實則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遠遠不如《致青春》的觀影體驗來得更刻骨,更真實殘忍。

和電影宣發的“熬過異地,就是一生”這樣落於俗套的宣言相比,我倒更傾向於“熬過異地,纔開始戀愛”這一觀點。

總是覺得一開始就異地戀的兩個人,喜歡的並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彼此想象中的人。

因爲沒有足夠的機會和對方真實地接觸、說話、擁抱、相處、爭吵、陪伴,瞭解的自然也不夠。更多地只是通過不同的通訊媒介和那頭的人聯繫,缺乏真實性的情感交流體驗,大都是靠着幻覺和想象支撐。

所以爲什麼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視頻段子,兩個異地戀情侶在電話裏聊得熱火朝天你儂我儂,見面時卻略顯尷尬不知所措。

除了劇情之外,演員也有硬傷。

之前看《演員請就位》時,任敏的演技似乎尚可,或許與當時的陳凱歌導演有關,畢竟好的導演也能發現和提煉演員身上的優勢。

而在這部《異地戀》裏,任敏飾演的高中生,在某些時刻讓我覺得有些齣戲。表情不夠自然,分明才22歲的她,氣質也被一旁大她5歲的周雨彤給壓了下去。

任敏出演的電影,還有一部《十年一品溫如言》,小說的口碑似乎還不錯,可是改編成電影卻極差。《十年一品溫如言》甚至比《異地戀》的評分更低,更不堪入目。

大概任敏不太適合這樣的風格和角色類型,如果不早早破局去出演其他類型的作品,或許很難再在演員這條路上幹出點兒成績來。

這幾年上映的青春片,讓觀衆一再失望。我們不得不懷疑,製作青春片的導演們是否有真正地經歷和體驗過青春,要不他們爲何頻頻複製這類沒有意義的愛情電影。

正因爲缺乏足夠的調查,不知道什麼樣的青春片才更吸引觀衆,才導致絕大多數的國產青春片都把鏡頭聚焦在“愛情”裏。

似乎青春就應該是“天大地大,愛情最大”的樣子纔是。

有些電影的名字雖然吸引有青春情結的受衆,但是他們卻沒有利用好這一點。

而融合民樂的《閃光少女》,以游泳爲主題的《五個撲水的少年》這類電影,名字雖然沒有太大的新意,看似也很普通,可內容才真的符合“青春”的主題,對愛情也是輕描淡寫,甚至沒有過多地呈現。而它們獲得的成績和評價,卻遠遠超出那些過於突出“愛情”的青春片。

希望再創作這類電影前,先搞清楚我們真正熱愛和一再緬懷青春的原因再說吧。

不然國產青春片真的沒救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