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動的暴徒

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對方好,是善意
用對方覺得好的方式對對方好,是溫柔

在《軒渠錄》一書中
記載了一件司馬光與其妻的小事:

上元節
司馬光的老婆想要去賞花燈
人們就是喜歡會發光的東西
像是鑽石、煙火
以及帥哥美女(亂講)

難得節慶
當然應該出門看看璀璨的花燈
那時的對話應該是這樣:

“那個……可以陪人家看花燈嗎?”

多麼甜蜜的一句話撒嬌
但司馬光的迴應是:

“家中點燈,何必出看?”

看什麼花燈
客廳、廚房、臥室的燈還不夠你看嗎?
司馬光老婆的解釋是:

“兼欲看遊人!”

但是
崇尚儉與簡的司馬光卻不這樣想:

“難道我是鬼嗎?”

你說要看人
我就是人啊!
從霸道總裁的角度來看
司馬光其實還滿浪漫的:

你不能看別人
只可以看我!

但司馬光可能只是單純覺得一切簡單就好
何必讓生活變得如此麻煩繁瑣

也就是說
司馬光的儉是一種簡
歸零自己的慾望
回到最樸素的狀態

一切從儉
也從簡

不過
司馬光可不是破壞浪漫的直男癌患者
而是悶騷傲嬌的專情男子

高中語文課本里收錄了《訓儉示康》一文
從中大概可以看出
司馬光不喜歡浮誇奢靡的事物
態度略顯古板保守

他會聽別人的意見
但也不覺得別人的意見比較高明
他會改正自己的行爲
但也不認爲自己的行爲有哪裏不對

這從他自稱“迂叟”
就可見一斑

迂叟
是指不知道變通的老人

在《獨樂園記》中
司馬光被質疑:

“你怎麼可以一個人自己快樂
  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中國的知識分子
總有一個壞習慣
喜歡指正別人的感受與喜好
以某個社會或時代的道德標準進行批評

某種程度上
這破壞了多元的價值
也讓人們逐漸走向一條塞滿無用道德的窄路

就像現在的年輕人
總是覺得自己不快樂
因爲我們總愛告訴別人到底什麼纔是快樂

司馬光認爲自己的快樂
是撿拾別人棄置一旁的無用廢物
所以也沒有分享的必要性:

“雖推以與人
  人且不取
  豈得強之乎?”

別人不要的東西
怎麼能夠強迫對方收下呢?

司馬光的迂腐是對自己
待人處事倒是寬容
不願意勉強別人做不喜歡的事

讚美很好
但不是你的讚美別人一定要接受

良善的意圖
未必會有良善的影響

換句話說
司馬光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而是將自己收斂成柔軟的棉團
包裹可能刺傷他人的銳利善意

所以
司馬光懂得浪漫
只是他的愛低調而不張揚
在《西江月》一詞中提到:

“相見爭如不見
  有情何似無情”

如果愛成爲彼此的負擔
寧可捨棄

不是不愛
而是不得不捨棄愛來成就對方

北宋易學大家邵雍
曾有兩句話評論司馬光的人格特質:

“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君實九分人也”

君實,即司馬光的字
邵雍大概是在讚美司馬光個性的真誠

司馬光的真誠是把溫柔給人
將痛苦留給自己

在《訓儉示康》裏
司馬光雖然說是在“聊舉數人以訓汝”
要自己兒子司馬康乖乖聽話

但整篇文字看起來
就是一位家中老人坐在搖椅上想當初、話當年

然後
還說了幾個歷史小故事
好像司馬康的不聽話
其實也還好的樣子

經驗是一種智慧
態度是一種傳承

司馬光的經驗與態度
未必符合每一個人的價值觀
但司馬康長期待在父親身邊
應該早已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即使沒有《訓儉示康》這樣的文章
也會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邵氏聞見錄》說司馬光沒有兒子
司馬康乃是族人之子:

“康,字公休,其賢似公”

又說司馬康之子司馬植:

“植,字子立,既長,其賢如公休”

由此可知
司馬光祖孫三代的個性十分相像

尤其是司馬康
還可能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
憑藉着言教與身教
司馬光復制了兩個司馬光

不過
司馬康與司馬植皆早死
那樣真誠內斂的生活態度
遂絕

順帶一提

關於情感裏的至善
我們終其一生皆是在接近
而不是抵達

這位相傳小時候打破水缸救了朋友的司馬光
倒是身體力行地實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只不過
司馬光的溫柔
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懂

回到文章開頭

溫柔與善意
皆與自己和旁人的觀感無關
要看對方的感受

在情感裏
用自己覺得好對方覺得不好的方式對對方好
是一種無能的暴力

文章中寫繞口令梗的作者
早晚被扣錢

情感中自我感動的暴徒
早晚被雷劈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