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道存

裝滿紅酒的小搪瓷杯,眼前一部經典的電影如遠山般在時間軸上慢慢展開,觀者的臉上已慢慢泛出紅暈,他輕鬆地抓起一個瓶子裏的花生米,放在嘴裏慢慢咀嚼,隨後讓酒四溢在口腔裏,如百川歸海般灌入喉嚨。

他享受這個過程。

特別是隨着電影情節的展示,紅酒帶來的滾燙的溫度變化,彷彿與那些腦海裏的畫面的燃燒相應,是的,那些電影畫面本不是在屏幕上燃燒,任何畫面,最終都是在腦海中燃燒,誰也不能說清,每個人看到的場景都有那些不同,那彷彿是不停流動的波一樣。

是的,不停流動,舊的畫面沉澱,新的畫面噴湧,彷彿是燃燒淹沒了這張紙,又開始浸染一張新的紙。或許背後是神經元的不斷激活和冷寂,但爲什麼有的激活與冷寂就讓人不愉快,有的就讓人愉悅呢?好像這一刻,腦中不斷產生一個亮燈、滅燈的波形舞蹈,就在這舞蹈中,靈魂也在飛昇……

這無疑是這段時間裏最深刻的生存體驗之一。

最深刻的生存體驗,無疑是一種忘我的、全神貫注的體驗,如同莊子說的“吾喪吾!”

這一輩子的拼搏奮鬥,也就是爲了那麼幾個瞬間的,“吾喪吾!”

是的,我們不斷追求擁有,可是,如果在享用的那一刻,我們不能放鬆,不能忘我,那豈不是味同嚼蠟。

即使是禪宗,是佛陀,“明心見性”的最後,也是要放下自我,自由自在地暢遊當下。

人,難的是“無我”,“無我”要通過多少次“有我”的練習,才能在某個時刻出現。

好像你在練習劍術一樣,不斷的熟練,最後成爲一種無意識的動作,才能在某個時刻,劍隨意到,心動劍動。

但是,這種“無我”,從某個和合的局部來看,仍然是“有我”,就像是帶着你個性的繪畫一樣,別人一看就出自你手。

但你寫的時候,確實已經忘了自我。

忘了自我,反而展示了最深最真的自我。

這或許能從潛意識的角度予以解釋。意識消融,但更大的潛意識卻在無形中掌握了主動。

而這個潛意識,彷彿神明一般,能夠融入宇宙的大我,即無處不在的“道”,因此,也幾乎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所以,我們可以靜心沐浴,在潛意識被激發出來之時叩問,這樣就能預知未來,是爲占卜。

然而,這種結果,依然帶着某種個性,好像占卜用的龜殼,也總是各種形狀。

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就是我們內部某個永存的事物,它重新回到了生命當中。

這就是我們說的,做事情有“神”了。

好像呆若木雞,但其實一心一意,心手相應,連全身都在配合。

其次,我們不能忽略,那些有緣的事物,容易激發靈魂的這種“無我”態。

是的,好像我看到某些畫面,那個狀態就被激發,整個人就重新活過一樣。

恍如新生。

不僅僅是內在神的充滿,連看着萬物,也有了說不出的寧靜至美。

這是因爲你與萬物已經和解。

之前,你的心裏充滿了各種計較、各種思量,總是不能釋懷,彷彿某種陰霾,阻隔了你與上頭靈光相通的通道。

一剎那,煙消雲散,萬物一體,無所得,亦無所失。

這就好像接觸了某個“觸媒”一樣,毫無疑問,好的藝術作品,本質都是這種“觸媒”。

通過它,你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人生,因此你的“神”醒過來了。

與那些所謂哲學的“醒着”不一樣,哲學的醒着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痛苦,因爲看清了而無法改變,或者還亟待改變。

這種“醒着”,是意識到萬物已然圓滿,享受當下,不爲那些外在的事物勞心。

是,人並不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態。

所以我們還有所依賴,這種依賴,就是我所說的“觸媒”。

但人一生中品味過這種終極的快樂,就會恍然大悟,不再以世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來騙自己。

說實話,是“神”創造了這一切,這一切只是附屬品,你會追求這些附屬,還是跟着“神”走?

好像你是更看重你要迎娶的女孩,還是她的嫁妝?

那“觸媒”爲什麼能夠起到作用?因爲確有緣法存在。

同樣的一幅畫,爲什麼就不能激發另一個人呢?

人當然有共性,但又有個性的部分,這從本質上說,就是“命”。

先天的命,彷彿一個種子,一個規劃書一樣,從出生開始,就要尋求其表達。

這就是一樣米,爲什麼養百樣人。

嚴格來說,連每一粒米都不同,它們和其他萬物一樣,都顯示了靈魂的一種可能性。

靈魂在這種可能性裏面,探求自身。

你出生的家庭,未必就是你的歸宿,你從這裏走出去,最終又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心的歸宿。

這裏面就有個“依止”。

每個人,找到自己“心安”之所,能夠因此而棲居下來,就能進入“有神”的狀態,也即“詩意地棲居”。

傳說中,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鵬要待六月息,不一定每個人的“觸媒”都一樣,但都一定要等待,要發現,等到進入“有神”的狀態,那就不需要再等待了。

這些事物,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緣”和“分”。

你有這樣的命,所以發生了這些緣,決定了最終的“分”。

好像你天生有一雙善於畫畫的手,於是從小到大,有意無意地展現了美術的天賦,發生了很多與之有關的故事,包括老師的稱讚,同桌女生驚訝的表情,大學學妹的暗戀等等事件,最後你成就了“美術家”等等稱號,也因此而立於這個世界上。

但每個人的“觸媒”都不同,因爲每個人都是上蒼不一樣的創造發明,都有其使命。

哪怕是小的生物,也有小的等待,小的快樂,也能進入那“有神”的狀態。

因此,不以小大分,而看是否進入這種狀態。

莊子一生,也不過是漆園吏而已,老子也是檔案工作者。

佛陀甚至一無所有。

順着天性去了解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些裏面就藏着緣分的密碼。

其實宇宙也特別簡單。

既然你還活着,就可以沿着這條路去找。

但人往往被外物所迷惑,忘了自己該走的路。

比方說,今天早上打開手機,本來是爲了接收一些必要的信息,結果越看越多,被抖音的小妹妹迷住,於是空虛地度過了一個早晨。

這些迷惑還只是其次。更多的是,我們以某種世俗定義的成功,去要求某個人的命運之路。

這種看似的好意,其實是讓人走在不是自己的路上,最後誤了一生。

走在自己的路上,哪怕是慢的,也是穩妥的。天生一人,就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他也一定會找到自己的路。

去複製別人的路,即使看來光鮮,內在也是沒有充實愉悅的。

好像這次有個孩子要去選擇大學的專業,父母認爲某個專業好就業,就讓孩子報了,其實孩子不喜歡,於是大學四年也一事無成。最後還是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又好像一個人,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賺錢,只是爲了閒下來可以享受有錢帶來的快樂,結果忙活一生,也忘記了享受,最後那些錢也因爲天災人禍而散去。

還不如那個沒有幹活,在樹底下乘涼的“散人”。

當然,每個人必有所是,然後有所爲,一味的休閒娛樂,也是找不到自己的“神”的,哪怕你出生在最美的風景之中。

這種爲是命之所爲,因此能夠順其自然,則有爲也是無爲,因爲不管結果如何,在心靈上是在走自己的路。

這就是很多人爲什麼要回過頭來做幾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原因。

所以興趣是很重要的,看起來不重要,只是如同小孩子般的興起,但其實內在就是命運,就是潛意識在說話。

所以大人們不要輕視了孩子的興趣,而用一些世俗定義的事物去幹擾他。

遇見了這些“觸媒”,也不擔保就進入“神”的境地。因爲好像是有一個窗口期一樣,有時候,在多次辛苦的鍛鍊之後,忽然就感到那束光照了進來。

但人生,本質是去享受每個當下。關注自己的生活,這比贏得什麼名利都更重要。

因爲最終達到的“有神”,也是教你自自然然地做自己。

這就好像那些禪宗之人,尋求開悟,但是好多人在開悟之前,已經把自己弄得很慘了。

開悟本來就不是什麼複雜的事,即使成就了,也不過如清風一縷。

任何成就,當如是看。

如清風一縷,身上的泥垢自然落下,歡歡喜喜做人。

因爲“神”本來就與我們同在。

尋覓的最後,是發現無需尋覓。

佔有的最後,是發現無可佔有。

讓我再說一句,如果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此時心裏有各種煩惱痛苦,甚至憎惡,痛恨這個世界,最後,你會發現,一切都是上蒼最好的安排。

思量的最後,是發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那些痛苦煩惱,好比賬務一樣,追求生命本質的人,不需要擁有這些。

但那些痛苦,使得我們進入自己的思考,因此也是“觸媒”。

是上蒼爲了讓我們迴歸而不得不擲出的一個路障,告訴你——此路不通。

因此,每個人的命運、道路都不同,上蒼的考驗也不同。

所以一起進去的年輕人,有的幾年好像就上去了,有的後面上去,但更穩。

這裏只是一種觀察,更多的是,本質的內在生命,在這幾年裏,有無成長。

有無時時與“神”同在。

這裏我用來很多的“神”,其實“神”當然只有一位。而我這裏講的,也不是某種宗教,宗教在我看來,也是一種“觸媒”,“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關鍵還是在你的心上修,這樣,萬事萬物都是你的修行,你的言語行爲,就是你思想是否到位的反映,而不是你所主張的某種觀點,因爲這種觀點,很可能只是你複製某些經典的結果。

如果說宗教,宇宙本質就是最大的教堂。

萬事萬物都是經典,只要你用心觀照。

不然,爲什麼蘋果落地,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呢!

一顆種子,從久遠以來,就包含了宇宙萬物。

迴歸那杯酒,它滾燙的溫度,也攝含了生命的每種美好體驗,此刻,在你的血液裏流動,你有多久,沒聽過你心的跳動?

你的心,還有沒有爲什麼事物跳動着?

活着,心就應當跳躍着。

人生,應當思想不朽之事。然此不朽,寓於你所喜歡的每件平凡事物之中。

書,幫助我們梳理人生,換個視角去看自己的生命,藉着心靈感應心靈,而不是生硬的說教,也不是文辭的堆積;酒,幫助我們忘卻自己思量的無謂之事,迴歸生命某種野性的力量……這些美物的存在,都是爲了讓我們迴歸“神”。

你若能悟,一草一木,都是新鮮,都是入道之門。

要緊的是這些流動,萬物本質都是這些流動,你的人生也是如此,不需要佔有,得意忘形。

不需要辛苦,即使辛苦也是外在的。

目擊道存,恍如新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