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道存

装满红酒的小搪瓷杯,眼前一部经典的电影如远山般在时间轴上慢慢展开,观者的脸上已慢慢泛出红晕,他轻松地抓起一个瓶子里的花生米,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随后让酒四溢在口腔里,如百川归海般灌入喉咙。

他享受这个过程。

特别是随着电影情节的展示,红酒带来的滚烫的温度变化,仿佛与那些脑海里的画面的燃烧相应,是的,那些电影画面本不是在屏幕上燃烧,任何画面,最终都是在脑海中燃烧,谁也不能说清,每个人看到的场景都有那些不同,那仿佛是不停流动的波一样。

是的,不停流动,旧的画面沉淀,新的画面喷涌,仿佛是燃烧淹没了这张纸,又开始浸染一张新的纸。或许背后是神经元的不断激活和冷寂,但为什么有的激活与冷寂就让人不愉快,有的就让人愉悦呢?好像这一刻,脑中不断产生一个亮灯、灭灯的波形舞蹈,就在这舞蹈中,灵魂也在飞升……

这无疑是这段时间里最深刻的生存体验之一。

最深刻的生存体验,无疑是一种忘我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如同庄子说的“吾丧吾!”

这一辈子的拼搏奋斗,也就是为了那么几个瞬间的,“吾丧吾!”

是的,我们不断追求拥有,可是,如果在享用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松,不能忘我,那岂不是味同嚼蜡。

即使是禅宗,是佛陀,“明心见性”的最后,也是要放下自我,自由自在地畅游当下。

人,难的是“无我”,“无我”要通过多少次“有我”的练习,才能在某个时刻出现。

好像你在练习剑术一样,不断的熟练,最后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动作,才能在某个时刻,剑随意到,心动剑动。

但是,这种“无我”,从某个和合的局部来看,仍然是“有我”,就像是带着你个性的绘画一样,别人一看就出自你手。

但你写的时候,确实已经忘了自我。

忘了自我,反而展示了最深最真的自我。

这或许能从潜意识的角度予以解释。意识消融,但更大的潜意识却在无形中掌握了主动。

而这个潜意识,仿佛神明一般,能够融入宇宙的大我,即无处不在的“道”,因此,也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所以,我们可以静心沐浴,在潜意识被激发出来之时叩问,这样就能预知未来,是为占卜。

然而,这种结果,依然带着某种个性,好像占卜用的龟壳,也总是各种形状。

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就是我们内部某个永存的事物,它重新回到了生命当中。

这就是我们说的,做事情有“神”了。

好像呆若木鸡,但其实一心一意,心手相应,连全身都在配合。

其次,我们不能忽略,那些有缘的事物,容易激发灵魂的这种“无我”态。

是的,好像我看到某些画面,那个状态就被激发,整个人就重新活过一样。

恍如新生。

不仅仅是内在神的充满,连看着万物,也有了说不出的宁静至美。

这是因为你与万物已经和解。

之前,你的心里充满了各种计较、各种思量,总是不能释怀,仿佛某种阴霾,阻隔了你与上头灵光相通的通道。

一刹那,烟消云散,万物一体,无所得,亦无所失。

这就好像接触了某个“触媒”一样,毫无疑问,好的艺术作品,本质都是这种“触媒”。

通过它,你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因此你的“神”醒过来了。

与那些所谓哲学的“醒着”不一样,哲学的醒着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痛苦,因为看清了而无法改变,或者还亟待改变。

这种“醒着”,是意识到万物已然圆满,享受当下,不为那些外在的事物劳心。

是,人并不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所以我们还有所依赖,这种依赖,就是我所说的“触媒”。

但人一生中品味过这种终极的快乐,就会恍然大悟,不再以世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

说实话,是“神”创造了这一切,这一切只是附属品,你会追求这些附属,还是跟着“神”走?

好像你是更看重你要迎娶的女孩,还是她的嫁妆?

那“触媒”为什么能够起到作用?因为确有缘法存在。

同样的一幅画,为什么就不能激发另一个人呢?

人当然有共性,但又有个性的部分,这从本质上说,就是“命”。

先天的命,仿佛一个种子,一个规划书一样,从出生开始,就要寻求其表达。

这就是一样米,为什么养百样人。

严格来说,连每一粒米都不同,它们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显示了灵魂的一种可能性。

灵魂在这种可能性里面,探求自身。

你出生的家庭,未必就是你的归宿,你从这里走出去,最终又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心的归宿。

这里面就有个“依止”。

每个人,找到自己“心安”之所,能够因此而栖居下来,就能进入“有神”的状态,也即“诗意地栖居”。

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要待六月息,不一定每个人的“触媒”都一样,但都一定要等待,要发现,等到进入“有神”的状态,那就不需要再等待了。

这些事物,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缘”和“分”。

你有这样的命,所以发生了这些缘,决定了最终的“分”。

好像你天生有一双善于画画的手,于是从小到大,有意无意地展现了美术的天赋,发生了很多与之有关的故事,包括老师的称赞,同桌女生惊讶的表情,大学学妹的暗恋等等事件,最后你成就了“美术家”等等称号,也因此而立于这个世界上。

但每个人的“触媒”都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上苍不一样的创造发明,都有其使命。

哪怕是小的生物,也有小的等待,小的快乐,也能进入那“有神”的状态。

因此,不以小大分,而看是否进入这种状态。

庄子一生,也不过是漆园吏而已,老子也是档案工作者。

佛陀甚至一无所有。

顺着天性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些里面就藏着缘分的密码。

其实宇宙也特别简单。

既然你还活着,就可以沿着这条路去找。

但人往往被外物所迷惑,忘了自己该走的路。

比方说,今天早上打开手机,本来是为了接收一些必要的信息,结果越看越多,被抖音的小妹妹迷住,于是空虚地度过了一个早晨。

这些迷惑还只是其次。更多的是,我们以某种世俗定义的成功,去要求某个人的命运之路。

这种看似的好意,其实是让人走在不是自己的路上,最后误了一生。

走在自己的路上,哪怕是慢的,也是稳妥的。天生一人,就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他也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路。

去复制别人的路,即使看来光鲜,内在也是没有充实愉悦的。

好像这次有个孩子要去选择大学的专业,父母认为某个专业好就业,就让孩子报了,其实孩子不喜欢,于是大学四年也一事无成。最后还是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又好像一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赚钱,只是为了闲下来可以享受有钱带来的快乐,结果忙活一生,也忘记了享受,最后那些钱也因为天灾人祸而散去。

还不如那个没有干活,在树底下乘凉的“散人”。

当然,每个人必有所是,然后有所为,一味的休闲娱乐,也是找不到自己的“神”的,哪怕你出生在最美的风景之中。

这种为是命之所为,因此能够顺其自然,则有为也是无为,因为不管结果如何,在心灵上是在走自己的路。

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要回过头来做几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原因。

所以兴趣是很重要的,看起来不重要,只是如同小孩子般的兴起,但其实内在就是命运,就是潜意识在说话。

所以大人们不要轻视了孩子的兴趣,而用一些世俗定义的事物去干扰他。

遇见了这些“触媒”,也不担保就进入“神”的境地。因为好像是有一个窗口期一样,有时候,在多次辛苦的锻炼之后,忽然就感到那束光照了进来。

但人生,本质是去享受每个当下。关注自己的生活,这比赢得什么名利都更重要。

因为最终达到的“有神”,也是教你自自然然地做自己。

这就好像那些禅宗之人,寻求开悟,但是好多人在开悟之前,已经把自己弄得很惨了。

开悟本来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即使成就了,也不过如清风一缕。

任何成就,当如是看。

如清风一缕,身上的泥垢自然落下,欢欢喜喜做人。

因为“神”本来就与我们同在。

寻觅的最后,是发现无需寻觅。

占有的最后,是发现无可占有。

让我再说一句,如果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此时心里有各种烦恼痛苦,甚至憎恶,痛恨这个世界,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上苍最好的安排。

思量的最后,是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那些痛苦烦恼,好比账务一样,追求生命本质的人,不需要拥有这些。

但那些痛苦,使得我们进入自己的思考,因此也是“触媒”。

是上苍为了让我们回归而不得不掷出的一个路障,告诉你——此路不通。

因此,每个人的命运、道路都不同,上苍的考验也不同。

所以一起进去的年轻人,有的几年好像就上去了,有的后面上去,但更稳。

这里只是一种观察,更多的是,本质的内在生命,在这几年里,有无成长。

有无时时与“神”同在。

这里我用来很多的“神”,其实“神”当然只有一位。而我这里讲的,也不是某种宗教,宗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触媒”,“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还是在你的心上修,这样,万事万物都是你的修行,你的言语行为,就是你思想是否到位的反映,而不是你所主张的某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很可能只是你复制某些经典的结果。

如果说宗教,宇宙本质就是最大的教堂。

万事万物都是经典,只要你用心观照。

不然,为什么苹果落地,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呢!

一颗种子,从久远以来,就包含了宇宙万物。

回归那杯酒,它滚烫的温度,也摄含了生命的每种美好体验,此刻,在你的血液里流动,你有多久,没听过你心的跳动?

你的心,还有没有为什么事物跳动着?

活着,心就应当跳跃着。

人生,应当思想不朽之事。然此不朽,寓于你所喜欢的每件平凡事物之中。

书,帮助我们梳理人生,换个视角去看自己的生命,借着心灵感应心灵,而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文辞的堆积;酒,帮助我们忘却自己思量的无谓之事,回归生命某种野性的力量……这些美物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我们回归“神”。

你若能悟,一草一木,都是新鲜,都是入道之门。

要紧的是这些流动,万物本质都是这些流动,你的人生也是如此,不需要占有,得意忘形。

不需要辛苦,即使辛苦也是外在的。

目击道存,恍如新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