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詩經》裏的“楚”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詩經·綢繆》中有這樣的詩句:“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束楚,成捆的荊條。楚,是一種植物,又名荊,也就是牡荊,閩北農村稱之爲黃荊。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要砍黃荊枝條,曬乾燒灰澆水濾鹼。黃荊鹼,是當時人們包糉子的必備材料之一。用黃荊鹼浸泡過的糯米,包成糉子煮熟後,帶着一股植物的清香,入口QQ糯糯的,那種口感和味道,真是好極了。來閩南生活了二十多年,我再也沒有嘗過那麼好喫的糉子。

楚,作爲地名,又稱荊楚。春秋時期,這片區域的諸侯國爲什麼叫做“楚國”呢?據悉,牡荊在江漢流域的山間極爲常見,可作薪柴、藥物、食用鹼等多種用途,人們日常離不了它。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荊楚,也就約定俗成地成爲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民間有喫糉子、賽龍舟的風俗,傳說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寫到這裏,我突然明白,爲什麼老家包糉子要用黃荊鹼了,因爲糉子傳自楚國,而楚地多“楚”呀。

黃荊,我從小就熟悉的植物;楚國,讀中學時在歷史課本上早已熟知的諸侯國,一旦得知二者之間的關係,我還是驚訝得跌入了時光隧道,在先秦時期的荊楚大地上久久徜徉。

《詩經》裏的植物,常常將我帶回遙遠的古代,這種情感體驗,大概也是我喜歡讀《詩經》的原因之一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