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學生上一半課,崩潰大哭

我前陣子看到一個視頻。

一個老師在公開課上講着講着突然哭了。

看了評論跟文案大概清楚事情的原委:這個老師前幾天通宵備課,熬夜練習,結果公開課當天被學生挑釁,下面坐着好幾個準備評分的教導主任以及領導還在盯着看看這位老師如何處理。


這位老師像被最後一根稻草壓死的駱駝,在各種攝像機下直接情緒失控。


中國現在最差的就是教育關係和醫患關係,勸孩子不做教師,不學醫似乎是一種社會共識,老師和醫生,在這個社會上已經變成服務行業,但是服務了,卻是賠了笑臉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有時候覺得年紀大一點的中國人打從骨子裏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感動的悲壯感。


我自己是因爲對寫作的熱愛而成爲一名線上的寫作老師,我沒有公開課的壓力,也沒有各種所謂的“教學指標”,可是我發現,我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我可以在自己的課上我可以遊刃有餘像朋友一樣的姿態去對待我的學生,只堅持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因爲我而喜歡上寫作”的初心,就能讓孩子們在我的課堂上輕鬆自由發揮。


如果換作我去做一個應試教育的老師,規規矩矩的正編老師,也要承受公開課的壓力,各種高要求的數據指標,在高壓要求下,我的課或許也沒法輕鬆快樂去上。


當代小孩學習有不斷內卷,成年人的世界的壓力更爲沉重,即便出去玩,放肆大笑之後,總被種危機感席捲,中國人會想,我現在的開心是用多少錢換來的,這幾天的放鬆需要工作多少天才能彌補回來,如果不出來玩,省出這些錢,存起來可以做多少更有意義的事。從來得不到精神上純粹的鬆弛。


2

有人認爲,鬆弛的家庭關係來自於金錢給的底氣。因爲有不錯的物質條件,才能在一些事情發生時處變不驚,用錢來解決。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爲:鬆弛感不僅和錢相關,更與一個人的性格、心態、成長環境緊密相關。


“和錢沒關係,我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我媽經常跟我跟妹妹說,父母能力內能給你們的都會給你們,但是你們永遠不要去跟他人攀比,永遠比不完也是比不了。”


“我從小也不是學習的料,我小時候跟我爸在天台,每天晚上看對面鄰居一個女人每天打罵自己的孩子,我爸開玩笑說如果考不好就要打一次,你不知道能活多久。”


如今成長置身複雜的社會環境,跟現實交手的時候,兒時身上帶的鬆弛感讓我面臨棘手事件或者面臨令人難過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反而擁有了一種“鈍感力”,這種“鈍感力”讓我遇事能沉下心恢復理智去面對處理。


我們給予他人的種種顯化,本質上就是無價的禮物。你送給對方再昂貴再美麗的物質,都比不上你對他人內心的正面影響。


所以,某種層面來看,鬆弛感不僅是一種結果,還是一種狀態,折射出我們看待人生的態度,也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處理事務的方式。一個擁有鬆弛感的人並不會被焦慮的情緒裹挾,而能在遇到事情時保持穩定的情緒,進行有效的溝通,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


人身體的變化是不可控的,感覺人越年長越需要神志清明,內心單純清澈,理性明晰,否則沒有可能抵擋得住各種變化帶來的衝擊。


3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我也想鬆弛,但談何容易?


是的,生活的壓力從未消失,當代教育實施雙減,應試教育下學位競爭緊張,焦慮隔段時間就席捲而來,爲人父母,我們總是在崩潰與反思之間反覆掙扎。


“下班回到家,看到客廳滿地狼藉,到處都是孩子的玩具,洗衣機裏有待洗的衣服,洗碗槽裏有一大堆待洗的餐具,催促很多次讓孩子去做作業,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那一刻,我真的無法鬆弛,只感覺整個人的神經都繃緊了,真的懷疑自己爲何要生孩子。”


董宇輝他說:“哪有什麼避風港,風來了我就慢慢走,雨來了我就靠邊走,打雷了我就捂着耳朵走,我一個人走了好久好久…


我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想把父母照顧好,還想把婚姻經營好,我更想掙很多很多的錢。我想什麼都顧好,我什麼都沒顧到。上有老,不能常伴左右;下有小,無力伴其成中有伴,無心好言三句;外有友,卻不能一醉方休。”


其實,鬆弛感從來都不是一種要求,我們不需要強顏歡笑、故作平靜,也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它。它更像是一份期待,期待着某一天我們能與自己和解,不再被焦慮所捆綁,而是能接受身爲父母的侷限,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也接受生活原本的模樣。


當我們跟自己說沒關係,那一刻,我們纔有機會一窺自己疲憊的內心,卸下緊張好好愛自己。當我們跟孩子說沒關係,他們便感受到我們的放鬆、溫柔,愛將在他們內心蔓延,這會形成他們人生的底氣。


4

“對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


我跟朋友有一天心血來潮,說想去我們這裏高檔住宅區走走,那裏綠化做得挺好。


我們坐在亭子底下,感受着夾雜蘭花清香的微風,朋友說最美的風景,是晨起沐陽光,晚來觀星月,落筆即煙火清歡的隨遇而安。


突然聽到樓上不斷傳出夫妻吵架的聲音,一開始是尖叫,續後是號啕大哭,好像女人摔東西玻璃破碎的聲音導致把小孩也嚇到一起哭,在此處能居住的人大多經濟狀況是不錯的,但這些場面告訴我,情感的滿足與健全,與住什麼樣的房子過什麼樣的生活並沒有關係。


關係考驗人性,大多人即便成年也內心深藏匱乏。關係逼迫人現出原形。得到一個合適妥當的伴侶,需要福報相當。想保持一段長久的自由的關係,需要深刻的理解和慈悲。


一個人必須要有一個很深且穩固和愛自己的基礎,纔不會把愛自己的責任放在伴侶或家人身上。放下對他們的要求,你才能夠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愛。


婚姻是一場修行。浪漫時,琴棋書畫詩酒花;落地時,柴米油鹽醬醋茶。


“我們回去吧,太吵,不適合散步了。”


“嗯。”


蒼涼夜色疲勞意,靜謐江天厭倦聲。


深呼一口氣,放鬆點。


也許那些被我們誤解的虛度時光,纔是生活的本質。

* 作者 | 嫺哥。遇見李菁簽約作者,青少年作家協會會員,慈懷講書人,《竹海文藝》簽約作者,語林簽約作者,寫自己想寫的文,見自己想見的人,不諳世事,依然抱有勇敢與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