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重視詩歌的音樂感

必須重視詩歌的音樂感


我們相信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千百年來不曾改變,不管詩歌的形式、內容經歷了怎樣的演變,不管創作者如何去探索、實驗、求新求奇,詩歌創作的原則一以貫之——詞句精煉、講求樂感、創造意境。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講詩歌裏的音樂感,也就是詩發出的聲音——節奏快慢、腔調起伏、字順音諧、韻律諧和。


詩歌創作是極古老的,在先民的生產活動中,就有詩歌的雛形了。一羣壯漢要合力挪動重物,就一起發出有節奏感的“嘿喲、嘿喲”聲,正是二言詩歌的初形了。祭祀時要對神講些真心話,正是詩歌的內容了。詩歌從一開始便是別具特徵的、專用場景使用的語言形式——用語言加上音調節奏,或者用語言加上樂器再加上舞蹈,以既頌、既唱又舞的方式進行着,在先民的勞動中、祭祀中、傳播英雄傳說中發揮着作用。


語言既是詩的載體,又是詩的內容,同是詩的表現形式,我們便當注意,詩第一是用來說的、唱的、聽的,是口對口、口對耳;不是用來看的,看是文字出現以後,作爲保存與記憶來發揮作用的。語言是用來說的,文字是用來看的。這就要求我們創作詩歌時一定要注重詩歌的“悅耳”性,要經得起讀與聽、說與唱,而不是耐看。我們後來的詩歌創作越來越傾向於看了,看着文字,在心裏默讀,發揮聯想、想象,默領神會,這使得詩的語言表現力與情感外顯的力量減弱了,弱化了詩表情達意的功能;也使得詩歌的互動性降低了,現實的實用功能(人與人憑詩當面交流互動)退化了——後來的人欣賞詩歌不必然讀出聲來,也不必然要讀出來給另一個人聽,這與祭祀時的念詞(使用場景)已明顯不同了。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提倡詩歌的可讀性,提倡詩歌創作者關注到詩歌語言中音聲的特殊作用,要讓詩歌的可讀性更強,音樂感的表現力更足。


在詩歌創作中,詩人應該有意識地去處理詩歌中節奏的快慢、腔調的起伏、韻律的諧和。它們表現在音聲上面將極強烈且直接的表現出詩歌的情感狀態,充分調動人的多種感官,從而使得詩歌的作用力變得更加強。


比如節奏的快慢,假使用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在讀的時候自然就把速度放慢了,節奏放緩了,則在那樣的音聲效果裏哀婉幽怨的感覺就出來了。假使用疊詞“嘩啦啦”“突突突突突”在讀的時候自然會把速度加快,節奏變急,則高昂的激越的效果就容易表現出來。


大家去看演員念臺詞,同一句話,用不同的節奏、腔調、語氣去說,就肯定是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的效果,甚至不一樣的意思了。什麼樣的情感與什麼樣的節奏、語氣相適應,是詩人要努力去調配好的,它關乎詩歌的藝術魅力。啞巴詩歌是不足取的。


再比如說詩歌爲什麼要講押韻啊,因爲順口,順口就好說出來,情感就容易得到加強,在篇幅內用着相同“頻率”的字詞去引起聲音上的共振,就會讓內容變得更加鮮明、使人印象深刻,在聲音上會更加悅耳動聽,讓人更容易接受。


詩歌爲什麼要講平仄啊,因爲字與字之間那高低起伏的音調變化使得聲音的對比度變得明顯,在高低起伏間讓情感更有力的表現出來,在有序的參差排列中帶給人音聲上的美感。


古人寫詩是重視詩歌音樂感的,現代詩則差了些。現代詩寫法上更自由了,對詞句的搭配使用似乎也更靈活了,可是詩中的音聲效果卻減弱了,甚至沒有,這就很違詩歌創作的原則了。


我們提倡現代詩歌創作強化可讀性,詩歌中要體現音樂感。如果詩人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那就積極去向古人學習,不要爲了求新,不顧音聲效果,不要拿現代詩有現代詩的寫法和講究當藉口,不去表現詩的音樂感。詩之所以爲詩,音樂感是很關鍵的要素。


當然,我們也當認識到,現代詩歌創作,不必然要平仄相間相對,不必然要押韻,不必然要採用固定的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式,那麼,詩歌的音樂感又將從何而出呢?詩人們當然應該有自己的積極探索,打破格律詩的一些藩籬,突破固有的範式,這意味着那個詩人的藝術能力要更強,對詩歌創作的內在規律有着更爲清晰深刻的把握,對現代漢語裏別具詩味、情味的詞彙能夠加以靈活恰當的組合運用,就像一個郎中用藥,君臣佐使搭配得當。如果還沒有這個能力,那就老實點積極向古人學習。


最後錄幾句有代表性的現代詩句,供大家感受下。

“目擊衆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遠比遠方更遠。”(有押韻)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有押韻)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無押韻)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橫身探出馬刀,品嚐了初雪的滋味。”(無押韻)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這幾句經典的現代詩句,有的押韻了,有的沒有,也沒有嚴格按照平仄相間相對的規則去寫,平仄之間彈性較大,但基本上做到了參差出現,表現出來了詩歌的音樂感。讓諸位去向古人學習,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應該深入詩歌創作規律,加以靈活運用。


把詩歌語言的流動當成音樂的流動來對待,讓字詞組合起來的音聲效果帶有音樂中音階組合的旋律感,無疑的,這樣的詩歌語言必然是有音樂感的,其可讀性自然大大增強了,更添了藝術感染力。朋友們,不把現代詩歌寫成小說、散文的樣子,音樂感的體現將發揮很大的作用,創作者不可不察也。


——胡柳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