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筆記|關於表達者的使命感

依舊在讀張愛玲的文字。

我挺喜歡讀她的散文的,不止是因爲華美的文字本身,更又有張本身就是一個熱愛生活,有洞察力,同時又很會講故事。讀她的文字時,似乎能沿着文字,看見她的生活脈絡,也能看見她文字來自何處——閱讀、生活閱歷與思考。

這幾個關鍵詞看起來,像是近幾年來暢銷書們熱愛的詞彙。但,在張愛玲的文字裏,她可以從塵封的舊衣到新衣的變革,從舊衣服繁複的制式中,看到舊時代女性所受的束縛,同時還能延伸出舊時代男權社會中,男性對於衣物的不追求,是因爲他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更廣的天地。

從陽光下塵封的舊衣物,到一個時代的洞察,這是生活,也是閱歷,更有思考。

這篇文章除了在內容上令我折服,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一個妄想以文字爲生的人的啓發,就是生活的一切,存在即合理,但作爲一個作者,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們更重要的是去梳理其中的合理,去發現其中的不合理。

每一個現象的背後,都有其完善且龐大複雜的自洽邏輯,而作爲一個表達者的使命,大概就是去梳理這些大家習以爲常日常,使之成爲不平凡的日常。

而,這種敏銳洞察力復健的第一步就是慢下來生活,去熱愛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比如說,從清晨起牀的清洗,到出行,到工作、思考……每一個環節中,都蘊藏者文字,都藏匿着哲思與生活的真諦。

想來《奇特的一生》這本書被奉爲經典是有其根據的——因爲,過好生活的每一分鐘就是書寫者、表達者們最龐大、豐富的素材庫,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太多有意思的東西了。

而身處這樣巨大的財富中,而不自知,是我們遺憾吧! 所以,柳比歇夫想用筆記本去記錄活着的每一分鐘的去向,或許,時間管理是其中最次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喚醒我們體內對生活、對生命的敏銳感知,而唯有認真過過,我們的這一生方是不虛度的,這或許是我從張愛玲到柳比歇夫,他們對於生命的不同表達中感受到的態度——認真過好每一分秒!                     

怎麼算過好每一分秒呢?是不是得像柳比歇夫一樣精準的過好每一秒纔算不虛度呢?

或許也不一定——其實,過生活、過日子就像讀一本書一樣,怎麼樣個讀法,我們纔不會讀完一本書之後,完全像沒讀一樣,或者直接忘光光了呢?

這個問題,現在的我還沒有問題解答,因爲,這個問題,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就一直在思考, 近兩年,我也試圖通過閱讀與思考找到答案。或許是讀得還不夠多吧,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有答案。

而今後,我的閱讀,或許也將關乎三個問題:

1、閱讀

2、寫作

3、生活

這是我近5年來想做好的三件事,而在這些事情上,我也想一改從前的處世態度,徐徐圖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