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外形構成成因——飛行生物

飛行生物的形成似乎是自然界的一大難題,因爲我們學過的生物從海洋向陸地進化,然後纔有的空中生物,可是空中生物又是怎麼來的呢?

對於陸地生物來說,影響速度最主要的是腿,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影響速度最主要的是身體,而在空中行動最主要的是翅膀。如果用人來舉例來說明問題的話。那就是人在陸地靠下肢來提升速度,在海洋中主要靠身體提升速度,而在空中則是依靠上肢來提升速度。

行動速度是生物生存下去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陸地生物跌入海中有存活下來的機會,因爲陸地生物雖然在海洋中行動可能不方便,但是依舊能進行短距離的移動,經過一定的練習還能進行長距離的移動,但是海洋生物到了陸地能做到這一點嗎?

這非常難,即使從古到今體積最大的動物鯨魚到了陸地也會因爲擱淺而死亡,雖然有些生物的力量確實會比同類強,但是體積對於力量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體積最大的鯨魚尚且缺乏返回海洋的力量,那些體積比它小很多的生物的結果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迄今爲止我所看過,聽過的人類對於生物的研究都只考慮到了生物自身,而把外形,外部環境,以及事物發展循序漸進的規則給忽視了。全人類生物學家只能研究現有生物,以現有生物的狀態作爲生物演變的樣本。

就拿現有生物的狀態來說,海洋生物是對生物外形要求最低的,無論什麼外形的生物都能借助到海洋液體流的輔助,陸地生物依靠健碩的腿來完成快速的運動,而天空則是依靠上肢的扇動以及對氣流的輔助來達到更高的運動速度。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海洋生物出現的最早,陸地生物次之,隨後是天空生物,這體現着循序漸進,生物從雜亂到規則的改變。但是這只是人類對同一時間點生物的靜止狀態進行的分析,將時間延長就會發現很多的問題。

而且即使不將時間延長,僅僅從當前狀態思考,液體會從高處向低處流淌那就意味着海洋中的生物根本沒有向陸地前進的資本,就連自然環境都阻礙着他們向陸地前進的道路,那生物怎麼可能從海洋向陸地進化。無論是從我提出的物質變化規律,還是大家知道的物理常識,海洋生物都沒有向陸地生物轉化的條件,生物從海洋向陸地進化根本就是個錯誤的結論,一個全民奉爲真理的錯誤結論。

海洋生物出現的時間必定比陸地生物要晚,但是飛行生物卻不一定,我在描寫飛行生物在星球變化的作用中提到過這樣一個看法,那就是飛行生物因爲阻力小,所以能跨越更遠的距離,而這種長距離移動帶給飛行生物的優勢就是他們可以將不屬於這一小區域的物質帶入這個區域,引發這一小區域生物的大量死亡又或者說是調整這一區域物質新的均衡狀態。

生物大量死亡可以使飛行生物擁有充足的食物,而物質排列比例調整則會使得這一區域的物質擁有更加優良的承受熱量的狀態,而在飛行生物活動的區域中,隨着飛行生物調動越來越多的物質移動到更遠的地方,物質就在更大範圍內達成一個均衡狀態。

要起到這種使物質更大範圍內達到均衡狀態的作用,飛行生物就要比其他生物移動更遠的距離,飛行生物和浮游生物一樣可以藉助氣流和水流輔助移動,但是液體比氣體密度大,像鯨魚那種形狀和體積能夠浮在水面,但很難浮在空中,除非它們有更大的可以藉助外力的肢體存在。

飛行生物能到達阻力更小的空間就能更快的活動,而阻力小也意味着能接收到的助力也不大,飛行生物要將藉助外力作用的肢體變得更大才能活動的更遠,所以飛行生物普遍有比身體要大很多的翅膀。

單純將翅膀增大不一定能飛行,因爲氣體也好,液體也罷,它們只能承載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如果太重,即使有形狀也浮不起來。而怎麼做才能讓翅膀發揮應有的作用呢?那就是增大翅膀的體積,減少翅膀的密度,讓儘可能多的輕物質來組成翅膀的主體,多種改變方向經過實踐的淘汰,最新留下了那些雖然不一定能起到攻擊作用,但是抵抗衝擊的能力卻很強的結構。

飛行生物其實更喜歡液體中的生物,因爲構成浮游生物的物質普遍是已經不容易在陸地上構成生物主體的輕物質。這些物質在陸地因爲溫度的原因不容易起到支撐作用,但是在溫度比陸地要低一些的海洋中,它們還是能保持支撐作用的。

陸地生物和飛行生物包括人類食用浮游生物要攝取的物質相同,但是這些物質起到的作用卻不一樣,陸地生物攝取那些物質主要是補充陸地不容易獲取的微量元素來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飛行生物攝取相同物質是將這些物質作爲支撐結構的材料,海洋散熱快,但是天空散熱時間長,那些在陸地的溫度下不足以起到支撐作用的材料在天空之中還是能起到支撐和減輕重量加快速度的作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