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七十.羊樓洞裏出青磚

  老青茶產於湖北赤壁、崇陽,咸寧,通山一帶。羊樓洞是青磚茶誕生之地。青磚茶又叫“洞磚”,屬於黑茶類。分麪茶和裏茶兩種。麪茶是由鮮葉殺青、揉捻、初曬、復炒、復揉、渥堆、曬乾所制。裏茶是由鮮葉殺青、揉捻、渥堆、曬乾所制。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壓制、乾燥、包裝、製成青磚成品茶。國家標準對青磚茶的定義是“以老青茶爲主要原料,經過蒸汽壓制定型、乾燥、成品包裝等工藝過程製成的青磚茶”,它的特點是“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成紅,葉底暗褐”。

  據說最早的青磚茶是由明代的“帽盒茶”演變而來。明代,羊樓洞茶商爲了減小茶葉包裝體積、便於長途運輸,就把茶葉揀篩乾淨,再蒸汽加熱,然後用腳踩製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明代關於“帽盒茶”的文字資料,只是在現代的《茶葉通史》中看到了如下文字:“青磚茶壓造歷史,迄今已有200多年了。最初不叫磚茶,而叫帽盒茶。經人工用腳踩製成橢圓形的茶塊,形狀與舊時的帽盒一樣。每盒重量正料7斤11兩至8斤不等,每3盒一串。經營這種茶的山西人,叫盒茶幫。” 

  清中後期可以看見明確的關於“磚茶”的文字資料。如清嘉慶年蒲圻人周順倜在《蓴川竹枝詞》中寫道:“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製自芙蓉。”。清《崇陽縣誌》記載:“今四山俱種茶,山民藉以爲業。往年山西商人購於蒲圻羊樓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採粗葉,入鍋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稍細葉灑面,壓做磚。竹藏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歲商麇集,採細葉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陰雨則以炭焙乾。”。從上可以看到,至晚在清嘉慶年間羊樓洞已經出現了磚型茶,道光末年已經有了明確的磚茶製作工藝。

  在近代中國茶葉外銷道路中,湖北赤壁羊樓洞至俄國的中俄萬里茶道是比較有名的。當時茶葉從羊樓洞運到新店裝船,出江至東北方的漢口,進襄陽,自襄陽車載馬馱入河南,越黃河、走晉城、奔太原、抵大同,最後到達塞外名城、張庫大道起點、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或從羊樓洞運至漢口後,取水路經上海、天津,再轉陸路運到張家口。另外一條從山西北部入內蒙,再穿越草原、荒漠,進入俄國。

  茶葉巨大的利潤吸引了來自各路的商人,自清至民國先後有俄、英等外商和晉商、粵商等國內茶商接踵而至在羊樓洞設立工廠或茶莊。鼎盛時的羊樓洞有茶莊二百多家,人口近四萬,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羊樓洞人流湧動,各業昌隆,故有“小漢口”之稱。1917年一聲炮響,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其後茶葉貿易國有,至此運往俄國的茶葉受阻。後來日寇侵華,火燒羊樓洞,茶事愈落。有機會到羊樓洞遊覽的朋友可以走走寬不至三米的古街,看看街上被昔日運茶的獨輪車在青石板上壓出的條條車轍,只有它們在還在默默訴說着古鎮昔日的繁華。

  “萬嶂入羊樓,雙溪繞鳳丘。天開珠洞曉,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來蕙草幽。登臨一長嘯,日夕紫煙浮。”。羊樓洞有明代廖道南筆下的美,也有着茶事的百年輝煌。期待古鎮重煥生機,讓羊樓洞青磚茶再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重塑“小漢口”之輝煌。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創撰寫,歡迎茶友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