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接受還是拒絕,“母愛”的本質就是偉大

週末坐在沙發上亂翻搖控器,一幅《媽媽》的封面,停止了我的翻動。因爲看到畫面上喜歡的兩位女主角,倒了杯水,靜靜地觀影,一個多小時的片子,一氣看完。

劇情簡單,日常。卻能多處戳中淚點,堵塞鼻腔,盈滿雙眶的水,順着雙頰悄悄滾落。

吳彥姝、奚美娟飾演一對已經85歲、65歲的母女。一輩子未嫁的高級知識分子女兒,守護並照顧着寡居的老媽媽,日子平淡,安寧,也不乏溫馨。因爲被周到的照顧,媽媽還會時而撤嬌,時而任性,少女般的調皮舉動,常常令女兒無奈,但是,處處周到。

奚美娟以真實的演技,讓我們看到一位退休的大學老師,熱衷服務社會,到處義工,且清晰看世界,雖未爲母,卻以母愛的包容,一次次寬恕、救贖不良少女。從不放棄點滴之慈善,只爲世界更美好而努力盡自己的全部責任時代楷模形象。

片中女兒,除了照顧母親,做義工外,還在認真整理專家爸爸的考古日記,爲那些未來得及公諸於衆的考古發掘成果,儘早地呈現給社會,母女倆認真編纂整理家裏的留存資料,終於完整出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忘我工作的女兒卻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這種病人除了健忘,就是癡呆而已,通過奚美娟的演繹,更多的瞭解,此病除此外,還會有各種幻覺,躁狂等攻擊性行爲。在忘了自己是誰時,顯然身邊的親人也不認識。這爲相依母女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安及困惑。

“每個媽媽都是母狼,保護幼崽是天性。”

爲母則剛,85歲的媽媽瞬間堅強起來。鍛鍊身體,彷彿又回到才爲人母時的力量與堅強,像小時候一樣照顧着女兒。當家門的密碼鎖出現問題,偏偏女兒內急時,媽媽豪不猶豫地砸開窗玻璃,跳進家,打開門。一連串的行動一點也不遜年輕的媽媽。

當然,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是有知識有文化,懂得如何愛,如何付出愛的。大部分的媽媽是平凡平庸的世俗女人,難免會在孩子成長時,錯把“關心,關愛”當成“控制”,必將會導致痛苦的產生。

最近讀到一篇《最親近的人》,作者寫童年時,因爲母親武斷地宣讀自己的日記,還說“小孩子能有什麼祕密?”

粗暴干涉自己的喜好,且在大庭廣衆之下“羞辱”她,抖着自己偷偷學的畫:“你把學習搞好就行了,難道你都能成爲畫家嗎?浪費時間。”

導致長大後的自己以及兄妹都很難與人建立信任關係,沒有一個人能維繫好自己的婚姻關係。

即便如此姊妹們也都不想告訴家人,因爲他們知道,當媽媽知道自己的痛苦生活後,除了睡不着,什麼忙也幫不上。而且媽媽更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緣於自己以前的“強勢”,能怨恨媽媽嗎?

媽媽爲了她們姊妹的成長也付出很多辛勞,爲了照顧他們上學,起早貪黑。甚至在她姐姐剛上班時,因爲胃不好不能喫食堂,媽媽就每天送飯,騎車,趕公交,還要上班。硬是用一年的時間,瘦了20多斤體重,養好了姐姐的胃,要說爲孩子們付出的愛,一點也不比別的媽媽少。

天下的媽媽都一樣,爲孩子的付出從來都是無條件的,但是,表現的形式卻是各自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母親,就像父母無法選擇自己生出什麼樣的孩子一樣。遇見了就是緣,好與壞都是最親近的人。

我們的父輩們因爲受成長條件的侷限性,很難懂得如何科學育兒,他們擁有的只是沿襲自己的父母教育他們的模式,但是,必定時代不同,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都不同,育兒標準如果沒有及時調整,當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在陪伴媽媽的日子裏,我深刻懂得了一些道理。比如“人的痛苦皆緣於總想控制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總是想得到那些自己難以得到的東西上。”說白了就是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能力。

媽媽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古老的家庭裏,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的外公,一向傳統且專治,我媽有一個姐姐兩個妹妹,除了媽媽外其她的姨都被送給別人家了,或做童養媳,或做閨女,媽媽算幸運的被留在了身邊。

姨們以爲能留在父母身邊一定很幸福,不知道的是,媽媽從小被纏足圈在家裏,不可隨便外出。更不讓上學讀書,“女孩子反正要嫁人,讀那麼多書就不會安心生孩子做家務,以後怎麼可能過到幸福生活呢?”就是被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理由,糊塗養大,除了繡花,腦子裏全部是父母兄長的各種訓條,戒律,沒有自己的主意。

等到媽媽自己當媽媽時,也是如此管教我們的,固執還難以溝通,總以爲她認爲的就是真理,誰要是撼動她那就是大逆不道。

姐姐老大捱打最多,哥哥們看到姐姐被打,當然知道該如何避鋒芒,“陽奉陰違”地在媽媽手下求生存,輪到我更會總結哥哥姐姐們的教訓,從不正面頂撞,但是,也從來不敢大膽地表現自己,在什麼地方都不想有存在感,就怕被長輩或領導關注。

媽媽總是想控制我們,想我們一言一行,即便是坐在那的姿勢也要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彷彿沒有她的指導,我們就不能長大,或長大了也是一個錯誤。所以,在家裏沒有一刻安寧,媽媽不是在批評姐姐,就是在指責我和哥哥們。做對了是應該的,從來沒有表揚,得到外人誇讚時,媽媽還說,“小孩子做這個是應該的,哪裏就值得表揚啦?”

終於,長大了一個個都遠離媽媽,想指導我們都沒機會了。人生就是一場輪迴,媽媽老了,已經不能獨居了,去年我將媽媽接回家來。

住進我家的前半年像親戚一樣,還不會直接批評我,必定很多年沒在身邊,實在忍住不住想說我的時候也是和聲細語,不像小時那麼嚴厲。時間久了,媽媽就忘了我已是一個快退休的人,總把我當成那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來管教。

每天晚上夏天19:00,冬天18:00後就不讓我出門。且振振有詞,“天都黑了,一個女人還往外跑成何體統。”不想當面頂撞,必定92歲的老人了,但是也不可能總聽她的話,所以還是常常惹她生氣。

我告訴媽媽,“我都是這麼大的人了,您能少操點我的心嗎?”然後,她又開始指點我的生活,這件衣服沒破,不能丟,這個瓶子留在家,假如以後能用上呢?那個紙盒子那麼好,丟了幹什麼?兒子那麼大了,也不給他娶媳婦?趕緊訂個日子,讓他結婚......

喋喋不休,什麼都要參與,且強勢介入,不聽就天天叨唸。急了的時候我問,“媽,那二三十年你沒在我家,我的日子不也過來了嗎?”

媽媽是因爲沒文化,除了“關心關注”我的生活,她的時間與空間,無處安放,不會讀書,電視也看不懂,出門沒人陪電梯都下不了,在樓下和人聊天,一口地道的土話別人聽不懂,所有的精力除了管我,還能幹什麼呢?

這是媽媽送出母愛的方式,仍是小時候管我的那一套,脫離視線就恐慌,分分鐘鍾都想知道我在哪裏,幹什麼,自己辛苦,我也不輕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內卷”,大家過得都累。

用心理學的話來說,人的成長,並不是要拋棄不完美的自己,而是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我成年了,且受過現代教育,知道用人生經歷閱歷及所學知識,幫助自己成長,消化那些由於媽媽的愛而帶來的負能量,我依然能接受媽媽的所有言行,即便有時她在朋友面前讓我難堪,那也是我媽媽。

然而,媽媽就無法治癒自己內心的糾結,每當我給她解釋時,當時似乎聽懂了,第二天又依然如故。我知道,那是她深入骨髓的認知,我無力改變。

每一位媽媽的骨子裏都是“爲了孩子好”,然而,有的媽媽不知道什麼叫爲孩子好,不知道如何爲孩子好,所以往往事與願違。

電影《媽媽》裏的媽媽,陪伴着女兒一起進入阿爾茨海默病康養中心,以一個旁觀者看着一羣白髮的患者,表達各自心中的媽媽,聽他們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儘管女兒常常不認識自己,也或可能傷害自己,但是,也不影響她照顧患病的女兒。

影片最後,母女盛裝,媽媽用輪椅推着女兒,走向海邊,不管前方浪有多高,不管明天將會如何,今天有能力,就要給女兒今天的幸福,這就是“母愛”的本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