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开心果

我们所处的世界,对内向者而言,似乎总是不太公平。


特别是在职场中,性格内向的人即使顺利进入职场,可能也会因为所谓的“不合群”而影响升职加薪,比较偏负面的社会评价,是所有内向者要面临的第一重压力。


有数据表明,人群中大概有1/3的人是内向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外向者显然是一个体量更加庞大的存在,内向者似乎成为了“小众“,不得不接受外界对自身的定义。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内向者似乎是“不合群的”,“奇怪的”,甚至是“没有朋友的”和“心理不太正常的”,这些负面的标签,不仅困扰着内向者,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剥夺了他们很多的发展机会。

久而久之,甚至连内向者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有问题,自我认同发生了动摇,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有投资大师巴菲特,曾曾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性格内向,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更喜欢把时间花在阅读而非社交上。


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状况,都表明内向者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只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他们能创造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虽然很多信息都在告诉内向者,不必过分焦虑,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内向者还是要面临来自各方的误解和压力。


在内向者中,有一部分人不得不戴起成熟的面具,迎合别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可自己的问题和痛苦却只能藏在心里。


而这些人,也渴望做自己的观众,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假装自己很外向》一书中,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作者指出:有些人表现出自己外向的一面,甚至假装自己很外向,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不要否认自己的内向,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更不要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


对于内向者来说,怎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更好融入环境呢?


作者给出了3点建议:

1.不要试图去改变自己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施瓦茨通过实验发现,内向者之所以内向,是因为其大脑皮层和杏仁核对外界的信息更加敏感,属于高度应激群体。


但是,内向者通过学习完全能够掌握外向者的一些技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环境。因此,内向者无须让自己改变性格。


2.选择那些更符合自己性格的职业


性格内向的人有更好的创造力,他们更善于独立工作、深度思考,在人际关系方面更乐于进行1对1的交流。


因此,那些需要高度专注的写作、设计、编辑工作,或者是需要深度交流的咨询工作,就很适合内向者。


3.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性格,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性格,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勇敢地撕掉外界贴在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停止向别人证明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绽放自己。


内向的凡·高、贝多芬、爱因斯坦,他们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内向者不是不够好,只是好得与众不同。


《假装自己很外向》告诉我们,内向并不是内向者的阿喀琉斯之踵,也不是致命的软肋,内向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全世界都在为外向欢呼喝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淡定地说:内向,也挺好。


除了内向者的自我治愈和社交关系,这本书还谈到了情绪控制,亲密关系中的边界问题、相处之道,以及原生家庭中的重塑自我


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识别自己内心的需求,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怎样正确恰当地处理界限关系,人生有哪些必修课……


这些人生中会遇到的难题和必修课,在这本书中,作者都用具体的案例引出,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本书的作者说:人生难题特效药,一种叫“干吧”,另一种叫“算了吧”。


前者是在痛苦中激发勇气并且实现绝地反击的人,这些人是勇士;而那些对人生难题说“算了吧”、与自我和解的人,他们是智者。


愿我们既能当斗士,也能做智者。希望我们能够经常开怀大笑,不是出于假装,而是因为真心快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