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入門級的枕邊書,人生的智慧書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華夏大地悠久綿長的5000年興衰史,給我們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透過歷史,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獲得歷史經驗和前進的力量。


“修史立典,存史啓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這就要提到一部著作——《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司馬康、範祖禹等人,歷時十九年完成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


它主要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描繪了戰國至五代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爲政治國和待人處事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漩渦中的生死悲歡。


顧炎武評價: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鑑》、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


梁啓超也盛讚: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爲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


可是,對於歷史和古文不是很熟悉的人,讀起《資治通鑑》可能會稍顯有些困難,影響閱讀和理解。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二輯》這部書則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化繁爲簡、見微知著,帶領讀者探索歷史,像拼圖一樣,還原真相,撥開歷史的迷霧,又像一張探寶圖,帶領讀者發現歷史的寶藏。


這部書是熊逸版第二輯,內容包括了《資治通鑑》的周紀三、周紀四和周紀五,以及秦紀一、秦紀二,從戰國諸侯的土崩瓦解,到大秦帝國的崛起,悉數道來


《資治通鑑》主要呈現的是歷代治國理政的經驗得失,古往今來很多的政治家和歷史愛好者都愛讀這部書,但是對於普通來者讀者來說,它的價值在哪裏?


普通人的知識來源,除了親身實踐,主要來自閱讀。面對世間萬物,如果只根據我們有限的實踐和眼耳所及作出判斷,就太狹小了,而讀一些歷史書,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


在《資治通鑑:熊逸版第二輯》這部書中,我們不僅能認識那些重要的歷史人物,而且能把歷史事件的脈絡搞清楚,重要的是,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獲得啓示


除了增益歷史智慧,提高格局,培養用歷史思維看待事情,書中還有很多極具啓發的管理經驗和不少的人生經驗,既有趣味性,更有可讀性。


在周紀三中,有一篇內容是圍繞“小小的宋國憑什麼能夠對抗大國強國”來展開的。


在血雨腥風的大時代裏,宋國這樣一個小國,能夠對抗大國、強國,憑藉的是不屈不撓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所以,它才能先滅滕國,後討伐薛國,攻佔淮北大片土地。


其實,人生中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和情境需要面對。當我們處於弱勢,或處於不利的環境的時候,我們就自甘墮落、自暴自棄嗎?當然不是,我們要不屈不撓、奮起拼搏。


除此之外,還有一篇論述“秦始皇是怎麼努力逆天改命的”。


一個神祕人帶回了一連串來自鬼神世界的信息,秦始皇意識到,這個神祕使者傳遞的信息,是說自己大限將至。


爲了穩妥起見,他還是決定占卜一下。而占卜的結論,從字面上看,是建議秦始皇兩點建議,一是巡遊,二是遷徙。


於是,秦始皇決定遵從這個建議,在第二年馬上就開始了第5次巡遊,而且還在那個年度最後的日子裏,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不論是巡遊,還是遷徙,秦始皇都是希望可以改變氣數和命運,然而,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個典故中,我們看到,秦始皇雖然知道了預言,但還是想要再努力一下,試圖扭轉命運,雖然結果失敗了,但是我們從中也能學到一些積極的意義。


人生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都要努力地活着。處於順境固然很好,但是處於逆境或是在人生的谷底,也不要輕易放棄,還要勇敢地努力一番,不認命。


提到秦始皇,還要提到一位將軍蒙恬,蒙家三代人爲秦國效力,不僅功勞大,而且名聲好,可是卻因爲新皇帝的一句話而終結了一切。


蒙恬明明是忠臣的,結局卻很糟糕。蒙恬思來想去,不知自己爲何獲罪於天。


作者指出,蒙恬起先是覺得自己的不幸沒有理由,感到憤憤不平,而後花了一段時間,終於找到理由,因此釋然。


由此,轉而提到宗教,並且拋出一個問題:忠誠作爲一種美德,到底是因爲它本身就是美麗且善的,還是因爲它給我們帶來好處,讓我們在它的指引下趨利避害,才值得我們追求?


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二輯》用精煉通俗的語句,和嚴謹詳實的史料,把地理、哲學和文學等知識融入其中,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歷史。


這部書裏的每一個典故,都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每一次讀後,也許都會有新的啓發。


讀史可以明智,“通鑑”是爲了“資治”。


司馬光說,撰寫《資治通鑑》的目的,是“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也就是總結歷代執政成敗的經驗教訓,以服務於“當今”。


“現在”轉瞬即逝,成爲“過去”,“未來”還沒有來,只有歷史,纔是我們真正擁有的。


我們瞭解歷史、回顧歷史,不是爲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爲了躺在功勞薄上、爲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去尋找藉口,而是爲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時代是出卷人,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答卷人。無數先輩用自己的行動,甚至是生命和鮮血,在中華大地上寫就了自己無悔的答卷。現在,時代之筆交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要堅定前行的步伐,創造屬於我們的榮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