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美育的体现 语文课程目标突出了美育 语文教材内容体现了美育 语文教学活动蕴含了美育

美育概念: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地位: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大方面。

语文课程目标突出了美育

语文教材内容体现了美育

语文教学活动蕴含了美育

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薰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薰陶感染,潜移默化 ”的教学过程是培育审美素质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情感薰陶、美感引领的美育功效,使学生通过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从而培养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作用,确立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

1教材选文的形式美

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显现出来的。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审美感受是一种官

能的感受,其次,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充分发挥美的对象的强烈感染力,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因此,语文教材选文必须注重形式美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色彩美、音律美、结构美

“色彩的形式美应该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视觉效果的色彩形式美;其次是色彩的情感美;最后是色彩的象征性。以古典诗词为例,“红杏枝头”、“绿杨影里”是纯然一色,“绿肥红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双色并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四色同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则是七彩缤纷了。缤纷的色彩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好回忆,从而进入审美环境之中。一般来说,美好的色彩大多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但闻一多

在他的《死水》中反其道而用,将美丽的色彩交给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死水中“也

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有你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希望将“死水”让给“丑恶来开

垦”,爽性让它彻底绝望,这里的缤纷色彩反而衬托出死水的肮脏与污浊,这大概是闻一

多大胆的文学表现吧!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在反思中达到审美能力

的提升。

再看声韵之美。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都能带来形式美。“声音作为物质

材料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也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首先是引起人们的直观感受的听觉效果获

得的形式美;其次是声音的表达情感并作用于人的情感的形式美;最后是声音的形式美的

象征层次。”

在选文时要考虑到作品的声韵之美,比如律诗,有平仄的对称呼应,有韵

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优秀的作品都如此。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那清新生动、节奏明快,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相间而出的

诗句,多么富于音乐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

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

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流畅的行文中形成了意义的对仗,声韵的有规律的起伏变

化与重复,产生了不同于格律严谨的诗歌的另一种自然的音乐性

色彩美与声韵美有时还会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一种分外浓郁悠长的韵味。《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于听觉中写出了视觉,使声韵之美中交融着色彩之美。

篇章结构表现的是文章的一种外在形体美,语文教材的形式美元素主要体现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转合结构和叙事类作品的悲欢离合结构。它是抑扬顿挫之美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切合我们民族由传统文化所铸造的审美形式。譬如巧用抑扬,凸现主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大将廉颇对出身低微的蔺相如能登上高位耿耿于怀,并扬言要羞辱他,但当他知道蔺相如因为顾全国家大局而“引车匿避”后,显示出了大将风范——负荆请罪,从而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为赵国的稳定和强大作出了贡献。这里先抑后扬,既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自然美因素

自然美具有它本身所独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向外扩展。人来自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乃是人的本性,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也是人类美感的最初源泉,因此,人们应将对自然的审美带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提升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能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极佳描写,这样的散文教学如果

再结合集体的郊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审美情感,

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积极人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活态度。而余秋雨的散文集《文

化苦旅》更是凭借山水景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引起当代学人无限的审美遐想。


社会美因素

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美与道德是亲姊妹。这就说明社会美与高尚优

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紧密相连。社会美在语文的教材中应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美:

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

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人生价值之追求。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给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于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甫诗歌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人情美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我们要将这些承载着世间美好的人情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的心间。

友情厚重,真情无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

      友情厚重,恋情亦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恋情的忠贞不移、一往情深跃然纸上。

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从形式上看,作者是写项脊轩,其实是以项脊轩为明线,把各个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回忆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母亲抚育子女的苦心,儿子追怀母亲的哀思,都得到了至微至深的表现。

劳动美

劳动不仅创造美,劳动本身就是美的体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其中也不乏对劳动的描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作者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


艺术美

1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语言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学生在学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自然会受到语言美的教育和薰陶。不同的文体语言有不同的美感,下面以论说文为例来体会语言美。苏洵《六国论》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然后分两层论说,先说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后说齐、燕、赵三国“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暗指北宋赂敌之举,强化勿为敌人“积威之所劫”的中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严谨的说理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从而将一般性的语言上升到逻辑的语言、优美的语言,体现人的素养和审美的水平。

2意境美

意境,简单说就是饱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的大漠拥抱着悠悠一道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冲霄汉的一束孤烟;而在这开阔雄浑的画面中,令人想到戍边将士那与日月同辉的挺拔身姿,与长河共远的英雄浩气,极富意境之美。

3插图美

插图本身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美育的一种载体,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更是经过精心选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例如必修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手书的插图,圆熟洗练的书法笔墨很容易让读者领略到豪迈洒脱、激情扬溢的气势之美。再如必修下册《说“木叶”》中清代画家王时敏所作的落木寒泉图,寥寥数笔便将平坡疏树,山麓茅亭一一勾勒了出来,浑然天成的墨笔将这份寂静萧疏,秋高气爽展现的意境美表现得淋漓致。这些人文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插图,对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感大有裨益。

三,教学活动

其次,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美育

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松林老师曾说过:“课堂是一篇散文,教师是一首诗”,用这句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没有什么课能像语文课这样,洋溢着灵动的诗性、充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绽放出这么绚烂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散文教学为例来说明语文教学中蕴含着美育。

语文教学之美育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体验、感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读、品、悟来实现的。以散文为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沿着或朴质、或华丽、或激昂、或抑郁的文字线索去寻找作者深挚的情感脉络,去体味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的过程——在《桂林山水》的明丽中感受阳朔风景的秀美清静;在《梅花魂》的质朴中感受“外祖父”的拳拳赤子心;在《故都的秋》的西风秋鸣中感受郁达夫的寂然索寞;在《背影》的低婉深沉中感受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学生受到作品情绪的感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启迪,丰富了人生体验,获得了审美乐趣。同时,对语言文字之美、艺术情境之美的感受又是一种美的薰陶和感染。

美育也体现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人知、情、意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李吉林老师开创和构建了“情境教学”理论体系和“情境教学”基本模式,其中作文情境教学理论与方法极其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中,李老师为了创设真实而生动的情境,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美的世界里——去寻找秋天的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观察夜空的繁星、甚或跟踪观察老校长的一天……孩子因为处在一个真实形象的情境中,感染了饱满的情绪,触发了丰富的想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激发了强烈的兴趣,自然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