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七十一.安化黑茶獨嚴冷(1)

  安化,屬湖南省,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峯山北段,東與桃江、寧鄉接壤,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南與漣源、新化毗鄰,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安化古稱“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置縣。

  安化是湖南有名的茶葉生產大縣,此地很早就產茶了。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五代十國時期毛文錫《茶譜》也有“渠州,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之語。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在下葬時間不晚於公元前168年的辛追墓中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裝的黑米狀的小顆粒。經顯微鏡切片確認,黑米狀的小顆粒是茶,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簡,意爲“一箱茶”。大家知道,茶分六類,白茶、綠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那這位辛追喝的是哪種茶呢?很多說法都講馬王堆漢墓的茶就是安化早期渠江薄片,屬於黑茶。我們斷定文物都應該以現存的文字資料結合實物來做確定,如果只是根據傳說或主觀臆斷是站不住腳的。

  從文字資料來說,唐以前都應是原始白茶。之前在聊白茶的時候我們說過一個時間節點,最早的明確記載茶葉蒸青製法的綠茶是在唐代出現的。唐代孟詵寫了一本關於食療方面的書,叫《食療本草》,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在書裏孟詵寫道:“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茶,當日成者良。蒸、搗經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氣。”。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關蒸青綠茶製法記錄。

  陸羽《茶經•三之造》(780年)也說:“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所以在唐之前的散茶或餅茶屬於白茶之態,而無蒸青綠茶。另外有一種說法,在秦漢以前的巴蜀地區可能已經出現了原始炒青或蒸青綠茶。只能說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些工藝確實在這區域出現了,但由於地理閉塞原因或其它原因未能傳而廣之;另一可能就是這個情況僅是一種可能。所以我認爲辛追喝的應該是白茶。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兩千多年前的長沙,如果上層社會的貴族已經開始喝黑茶了,那麼這個東西一定會在當時的社會上去推廣生產的,那麼它也必然會留下文字資料,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文字資料對黑茶的指向與描述都是從明朝開始的。另外,一個茶,都存了兩千多年了,被氧化的不成樣子了,你怎麼能斷定它竟然是黑茶?!

  時下有很多人把渠江薄片稱作安化最早生產的黑茶,依據是五代十國時期毛文錫《茶譜》中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的描述。綜上推斷,毛時的渠江薄片應該是一種蒸青緊壓餅茶,這才能跟歷史上文獻記載的茶葉加工方法相符。有壓制過茶葉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原料嫩的茶葉壓制的緊壓茶顏色就會有呈現黑色的現象,綠茶餅“其色如鐵”是完全可能的。陸羽在《茶經•三之造》裏明確說到了綠茶餅是有黑色的,見句“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另外,“芳香異常”也不對,經過後發酵的安化黑茶不可能有“芳香異常”的味道。

  “黑茶”一詞的出現是在明朝。“黑茶”兩個字,從文字資料裏看,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 1524年) 御史陳講的奏疏中。針對當時安化黑茶味美價廉,對官茶形成的嚴重衝擊,政府爲了穩定市場,保證收益,需要把安化黑茶變爲官茶,用於茶馬交易。陳講在奏疏中講到:“以商茶低僞,悉徵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爲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一直延續到清朝,是古代中原地區漢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爲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黑茶就是在茶馬交易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茶類。

  最早就是四川的“烏茶”作爲官茶參與茶馬互市。那時候,細嫩的高等級茗茶都是在貴族階層消費,而參與茶馬交易的都是原料粗老的茶葉。參與茶馬交易的四川粗老綠茶在運往邊境交易的過程中,頂風冒雨,人扛馬馱,跋山涉水,長達數月的運茶路上,茶葉在行進中顛簸,並在溼熱作用下使茶葉內的多酚類物質發生了氧化,本是綠色的原茶,到達目的地後,經過氧化,外表變成了青黑色,所以人們將之稱爲 “黑茶” 。

    四川烏茶,應該是中國黑茶最早的形態。但要明確的是,四川烏茶的氧化發酵是無人爲干預的,是在長途運輸中自然而然發生的。人們觀察到了茶葉氧化的情況,發現粗老的綠茶經過長途顛簸、日曬雨淋,表面顏色由綠轉青黑,湯水滋味竟然變得苦澀感下降且醇厚好喝了,進而總結經驗,摸索了一條人爲幹予茶葉轉化的路子。至此,真正意義上的人爲製作的黑茶-安化黑茶,就要粉墨登場了。



版權聲明: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