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楊充:研頤圖緯,不以爲教

想別來,好景良時,也應相憶。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注意防護呀。漢末時期天下動盪的背景下,士人們成長過程也較爲曲折,他們需要遍訪名師求學,或是依靠家學傳承。本篇就來聊聊楊充,字盛國。

楊充是益州梓潼人士,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漢末舞臺上的梓潼人士,重溫下名單:李權、李福、杜微、尹默、李譔zhuàn、李仁、景鸞luán、李業、楊充、景毅。其中不少人都在季漢陣營效力,這裏邊也產生了不少飽學之士。

楊充年少時就十分好學,他四處遊學求師,曾隨馬融、呂叔公、朱明叔、白仲職等人學習古文經學,學有所成的楊充對於漢時推崇的七經都頗爲擅長。案《後漢書·張純傳》李賢所注,這“七經”指的應爲《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

“少好學,求師遂業,受古學於扶風馬季長、呂叔公、南陽朱明叔、潁川白仲職,精研七經”——《華陽國志》

楊充不僅豐富了自身學識,在這過程中還結交了荀爽、李膺yīng、羅叔景、王暢、孫子夏這樣的海內名士,只是關於他的事蹟幾近於無,僅在《華陽國志》中被提及一二。楊充學成歸來後還爲益州教育做出了一定貢獻,精研七經的他可以傳授的知識內容很多,此外楊厚、董扶等人的傳道受業也促進了益州學風。

“其朋友則潁川荀慈明、李元禮、京兆羅叔景、漢陽孫子夏、山陽王叔茂,皆海內名士。還以教授州里”——《華陽國志》

不過楊充並不教授讖緯相關內容,他認爲圖讖只是空說,對於事情的描述十分模糊,所以他也不打算把這方面知識傳遞給他人。楊充也被郡裏舉薦爲孝廉,他的官位止於郎官,而《華陽國志》推崇的則是“研頤聖真”,還是看重他對於經典的鑽研。

“常言圖緯空說,去事希略,疑非聖,不以爲教”——《華陽國志》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