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乡村记忆擀毡

擀毡,这个职业的称谓和手艺现如今在农村早已消失。而在七八十年代,毡匠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很吃香的人……

那时候的冬天,印象里隔三差五地下雪,即便天晴了,村子里四周的山梁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那时我过冬最怕的是手脚和耳朵被冻伤,好羡慕村里毡匠的羊皮袄子、狗皮帽子、毛袜子和毡鞋。

冬天到来时,母亲也用毛线给我织袜子、手套。首先要洗羊毛,她从脑畔上掏一些干净的黄土疙瘩捣碎,然后将羊毛放进去倒上水和成毛泥,再用红柳棍子挑在石板床上晒干,最后捶去黄土后就能得到雪白干净的羊毛。手工将毛撕成絮状,筷子插在碎洋芋上做成捻线转子将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然后再织成袜子、手套。毛袜子穿在脚上热乎乎的。

村里有个王毡匠冬天常常穿一双毛毡鞋,也叫毡窝窝鞋。它是用羊毛擀成毡片,钉上胶皮底暖和耐磨实用。这样的毛毡鞋,村里只有他会做,他还给自己擀过一件毡大衣。他擀出的毡,垐实均匀,深受村民的青睐。那时谁家娶媳妇,炕上铺的新毡几乎都是他擀出来的。

每当听到“噔嘎、噔嘎”的弹毛的声音,就知道是这家人准备娶媳妇了需要擀毡。弹毛的工具叫弓。它是用长约三四米的木材所做,上面绷有一根皮制的弦。弹毛是使力的那只手臂套上一个皮箍,上面有几个小的铁环接着一个木棒。弹毛时,需一手握弓掌握弹毛的位置,一手握住木棒在弦子上来回均匀地拉动。此时,羊毛似雪花飞溅,慢慢地变成一团团絮状的羊毛,然后将这些絮毛铺在竹帘子上面,洒水卷起。

两人坐在凳子上,上下使劲地用脚蹬踏转动,其技术在于两人必须在使劲、转数,丢绳等配合默契,轮番洒水,喷油,洒豆面,蹬擀。并用一根粗粗地木棒敲打,使得毡薄厚均匀,四角平行。干活的时候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小时候我还听说过有个毡匠去延安给人家擀毡,由于技术不好,擀的毡中间有个洞,害怕主人找麻烦除了不给工钱外还要索赔羊毛,所以半夜趁黑偷跑回家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