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七十二.安化黑茶獨嚴冷(2)




明代茶馬交易中所用之茶是由政府控制的稱爲官茶的漢、川一帶的茶。安化黑茶在沒有定爲官茶之前,是不能隨意邊銷的。但是滋味醇和厚重的安化黑茶質高價廉,產量又大,很快就贏得了邊疆少數民族的喜愛。安化的黑茶味美價廉,對官茶形成了嚴重衝擊,政府爲了穩定市場,保證收益,有必要把安化黑茶變爲官茶,用於茶馬交易。自陳講奏疏六十一年後,根據《明史·食貨志》載:“神宗萬曆十三年(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值賤,商人率越境私採。”。

  看,販運私茶的事就一直沒消停過。又十年後的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有名的“安化黑茶御史之爭”讓安化黑茶正名出頭。當時的御史李楠奏上請禁湖茶,李楠說:“湖茶行,茶法、馬政兩弊……且宜令巡茶御史召商給引,原報漢、興、保、夔者,準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御史徐僑持不同意見,上奏稱:“漢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爲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嚴核,以遏假茶。”“戶部折衷其議,以漢茶爲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先給漢、川畢,乃給湖南。如漢引不足則補以湖引,報可。”自此安化黑茶被戶部正式定爲運往西北地區之官茶,陝、甘、寧、晉等地區的茶商購領茶引,名正言順至安化採購黑茶。雖然是“漢茶爲主,湖茶佐之”的的身份,但安化黑茶卻喧賓奪主,成爲行銷西北陝、甘、青、新疆、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邊銷茶。就這樣,邊疆的酥酪熱奶明媒正娶到了厚重醇和的安化黑茶,自此相守,難以離舍。

  在明朝,有關茶葉立法可分貢、官、商三類。貢茶,上用也;官茶,儲邊易馬;商茶,給引徵課。貢茶,用的是芽茶,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已由安化歲貢。官、商茶爲粗茶。明代對私茶入番的立法非常嚴格,洪武初年已規定“令商人於產茶地買茶,納錢請引...別置由貼給之。無由、引及茶引相離者...稱較茶引不相當,即爲私茶。凡犯私茶者與私鹽同罪。私茶出境、與關隘不稽者,立論死。”

  那麼安化黑茶憑空出世橫掃漢、川茶的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就落在一個“利”字上。記得馬克思說過那麼句話,大意是:“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毫不畏懼。”

  《安化縣誌》對安化茶葉資源的描述是“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崖谷間生殖無幾,唯茶甲諸州縣。不僅茶多,且質優”。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對市場信息嗅覺敏銳的山西茶商把腦袋往褲腰帶上一掖,翻山越嶺跑到安化來,與佔有得天獨厚產地優勢的聰明的安化人一拍即合,開始仿製四川烏茶。這個歷史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是真正意義上人爲主動探索黑茶類發酵、製作技術的開端,且在安化成功。於是,大批的廉價安化黑茶開始從這裏私運,出湘入川,冒充川、漢一帶的茶銷往邊疆以牟暴利。去安化旅遊,可以到江南鎮中洞村黃花溪與新化縣沿溪交匯處的古蹟緣奇橋看看,這裏就是當年山西茶商由四川越境走私茶葉所走辰酉古道的必經之所。他們來安化當時的行話叫做“進山”,進山後,就住在資江沿岸的江南、邊江、小淹東坪、酉州、黃沙坪一帶。明朝林之蘭輯錄的《明禁碑錄》把晉商叫做川商,就是因爲晉商把四川作爲安化茶葉運輸的中轉站。晉商從四川越境湖南私販安化黑茶,一條路沿安化船載入資水,經益陽,進洞庭湖,過長江,到達湖北荊州卸船,就地加工黑毛茶,然後再由此走陸路入四川。一條路走辰酉古道,經洞市、鷂子尖、新化、懷化辰溪、由酉陽進入四川。

  就當時來說,走私安化黑茶利潤有多大?安化黑茶相比漢、川官茶又有多麼招人待見呢?我們看看歷史上由安化黑茶引發的兩件事就知道了。

  明太祖朱元璋有個女兒叫安慶公主,是朱元璋與馬皇后嫡出。歐陽倫,進士出身,娶安慶公主爲妻,官至都尉。曾“奉使至川、陝”,其時“數遣私人販茶出境”,從中牟取暴利。沿途官員懼其勢力,都裝聾作啞,沒有敢過問的。也算這位駙馬爺倒黴,偏就遇到了一位不聽邪的。有一次他私販數十車安化黑茶出境,被一位耿直的巡檢官吏阻行,歐陽倫氣急敗壞,竟然動手將巡檢官吏狠狠地打了一頓。吏不堪其辱,向朝廷報告。朱元璋大怒,將歐陽倫賜死。明太祖洪武年間,茶葉120斤可換上等好馬一匹。可見明代販運安化私茶的利潤之高,連錦衣玉食的當朝駙馬都不惜鋌而走險。

  在那時候,少數民族貴族飲用的茶葉主要由明政府撥賜。《明會典·茶課》上記載過這麼一件事:“弘治三年(1490年)...令今後進貢蕃僧該賞食茶....不許於湖廣等處收買私茶,違者盡數入官”。相比漢、川一帶的茶,安化黑茶滋味醇和厚重,竟然讓西藏刺嘛朝貢回藏時,不用朝廷撥賜的四川烏茶,專門跑到湖廣去非法收購湖南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的美味可窺一斑。

抄襲、複製,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