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男孩的自驅型學習》,孩子是主角,家長是輔助

這幾年“自驅力”是個非常熱門的詞,特別是Y情當道的這幾年。

很多孩子不得不在線下教育與線上學習之間來回轉換,居家學習成了慣常的狀態。學校生活的缺失讓外部環境中的誘惑和自身的惰性趁虛而入,很多孩子開始懷疑學習的意義,甚至因爲長期居家而產生不想上學的想法或是其它心理問題。因此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必須具備更強的自控力和自驅力,才能減小外部環境對於學習所帶來的影響。

於是讓孩子擁有“自驅力”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但是常見的一種本末倒置的情況是,家長學習了很多方法來訓練孩子的自驅力,但是孩子自己卻並不當加事兒。家長們嚐嚐忘記,孩子纔是自驅力的真正擁有者。父母只是孩子成長的“腳手架”,是成就孩子的人。那麼孩子應該怎麼做,才能具備自驅力呢?

這本《男孩的自驅型學習》,則正是寫給孩子的一本書!

它的作者是美國臨牀心理學家亞當·普萊斯,他專門針對初高中學生及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寫了這本書,他就像是孩子身邊的一位朋友,同孩子站在一起,通過豐富的具體指導、訓練、深入思考,讓孩子逐漸具備自驅力。

雖然這本書的書名叫《男孩的自驅型學習》,但其實書中的方法是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如果孩子正好處於青春期或是對人生很迷茫,動力和專注力不足、目標不清晰,那麼這本書是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孩子還處於小學階段,而家長又希望儘早培養孩子的自驅力,那麼這本書中所提供的練習,實踐,和具體的操作方法了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說完全書,我對作者的下面幾個觀點印象深刻:

一、家長要具備不管教的勇氣

很多學習沒動力的孩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認爲學習是爲了自己而學的。導致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對學習這件事的重視程度,要遠比孩子自己多得多,所以孩子就不會自己主動承擔起學習以及後果的責任。

在《不管教的勇氣》中談到了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課題分離”原理。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該對孩子的課題橫加干涉,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不好好學習的後果。

只有當孩子年齡比較小,自律能力還比較差,還無法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意義時,家長的干預是必要的。

而作者所說的放手,並不是真的撒手不管,而是家長引導孩子一起設定目標,然後讓孩子思考如何實現目標,並通過努力慢慢達成。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成長爲一個獨立的健康的人。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後的生活之路也是由他們自己去走的,無論結果好壞都要自己承擔,父母相信他自己可以處理好。我們可以在必要時提供幫忙,但是不可能代替他去學習去生活。趁現在他們的試錯成本還比較低的時候,讓他們多犯些錯,多踩些坑,儘量自己去解決問題,其實是在幫助他們掃平未來的路。

我們不妨拿出一張紙,把現在所有替孩子做的事情都事無鉅細地寫下來,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其實清單上的大部分事情,他都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即使有可能完成得不好,如果不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就讓他自己去做。從另一個角度想,這其實也是鍛鍊孩子能力,提升他掌控感、價值感和自信心的一種方式,也正是自驅力形成的必要條件。

二、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是自驅力形成的前提

一個孩子想要具備自驅力,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具備三項能力:目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

首先,很多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自驅力,是因爲他們並不知道學習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以及自己希望成爲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也就是目標感缺失。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一些問題和測試,讓孩子去深入思考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以及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進而確定自己的目標,並通過“目標分解法”來實現目標。

對於小學生或是初高中生來說,思考人生的目標好像還爲時過早,我們其實也不需要讓他們現在就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只要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很好了。

其次,關於時間管理,孩子可以通過“時間日誌”詳細記錄自己每天時間使用狀況,總結出時間使用的合理性以及改進方案,並通過一日反思問卷來總結這一天時間的使用效果,找出拖延、誤用、濫用的時間並在以後加以改正和提升。

第三、而情緒管理能力,主要就是孩子在面對挫折或是失敗的時候,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失敗,相信自己只是尚未取得成功而已,具備成長型思維,並敢於跳出舒適圈,不斷地成爲更好的自己。

在書中有作者寫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與“未來的自己對話”的方法,就是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這其實就蘊含着自己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以及努力的方向,都說寫下來的願望更容易實現,寫下這封信的時候,也便是將目標和希望的種子,種在心裏的那一刻。

這是一本好讀並實用的書,它可以指導家長和孩子如何更好地配合,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形成自驅力。讓他在以後人生的道路之上,能成爲一個不迷茫、有動力、樂觀向上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