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43:书院街由来细说

《老成都》(连载)

【文章:流沙河口述    成都市锦江区方志办整理;图片:完   璧】

        现在锦江区有书院南街、书院西街、书院东街,从前还有书院正街。书院正街在成都同仁堂到华新东街东口这一段(编者注:现为红星路二段部分)。当时街道很窄,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宽,主要是买卖水盆鸡、鸭、蔬菜的地方,遍街稀脏(编者注:方言,即很脏)。

        成都同仁堂原来就在书院正街南口上。当时铺面很小,黑漆匾对、黑漆柜台、黑漆柱头,匾上的大字写的是“同仁堂”,下有小字“陈家老铺”。北京同仁堂打的是“乐家老铺”。

        成都人不叫这条街为书院正街,叫王道正直。缘由是书院的大门匾题:王道正直。王道就是儒家之道。现在(2008年3月流沙河口述此文内容时)成都同仁堂电脑收费处还有一块新牌,上书“王道正直”,就是从原书院匾上借来的。

        取名书院的这一大片街区原先是在大慈寺内。唐宋时大慈寺有96个院,现在只有7个院。原来大慈寺南面越过糠市街,再往南走过东大街,抵拢(编者注:即到头)现在的义学巷、红布街一带。大慈寺的正门即南门就这一线上;大慈寺的北面抵拢布后街,干槐树街,武城大街之南,快要到四圣祠街;东面抵拢府河(编者注:2003年复名为“锦江”),南宋陆游在成都做事,他到大慈寺游览有记载,说大慈寺的侧门出去是条大河,此即今之府河,可知东面抵到天仙桥南街、北街这一段;西面抵到现在的四川省图书馆(编者注:地址在蜀都大道总府路东侧,2015年12月26日已搬至人民西路新馆)。1988年如是庵街边修宿舍楼,从地下挖出一个大的柱头石磴,直径近1米,恰好被我路过那里看见,我推测可能是当时大慈寺院落建筑的石柱础,不晓得后来到哪里去了。

        明代中叶大慈寺被大火烧了北面的一大片,包括现在的书院南街、书院西街、如是庵街、惜字宫街、天涯石几条街,还包括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编者注:红星路二段)这一大片。明代政府没有财力来恢复。结果废地被一个大官、退位宰相、眉山人名叫万安的占用来修公馆。后来皇帝查万安的贪污罪行和其他不法行为,就把公馆给没收了,用来办书院。这个书院的名字不知道。书院非常大,正门向南,就是今天红星路二段中间。

        明代末年,成都城彻底残破了。明末张献忠打进四川,整个成都平原整整有16年没有种过庄稼,农民逃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饿死、病死的。张献忠的军队煮饭没有柴了,就拆房子烧,他统治成都不到两年时间,成都的房子就拆光了。拆得最彻底的,是张献忠整老鼠一出。张献忠失眠,睡不着觉,耗子闹得凶,他愤怒了,下令天亮后,所有的兵每人交两条耗子,交不出来就砍头。这些兵就围住院子,把房子拉倒,耗子就跑出来了。这样,成都全城的房子拉垮完了,更不要说书院建筑了,肯定不存在了。

        清代初年成都残破到没有一间好宅院,清朝四川省衙门在成都找不到办公的地方,只好到阆中去办公。清朝康、雍、干三朝成都恢复建城,现在成都的古建筑也是清代以来修的。书院也只有地名留下来了。

      (下篇:《书院街书卷留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