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吵架,在親密關係裏成爲更好的自己

曉瑩最近特別抑鬱,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辭職。

這一個月來,她總是和領導意見不合。每次開會,她都發現,自己和領導的想法背道而馳。但她很難據理力爭,說出自己的想法。

她說:“我實在懶得和他們溝通。”實際上,她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曉瑩的原生家庭十分糟糕。在她記憶裏,父母不是在吵架,就是在打架。記憶最深的一次,她父親把母親的頭打破了,出了很多血,在醫院縫了七八針。

劇烈的恐懼感,從小就瀰漫在她的心田裏,潛意識裏,她就學會了逃離的本能,從不敢與任何人爭執。


與領導意見不合,表面上看來,是她懶得理,實際上,她已經習慣了逃離。

《假裝自己很外向》,針對曉瑩這鐘類型的人,提出了特別有針對性的建議,指出吵架背後深層次的心理活動,以及如何正確地吵架。


一、衝突,是走向親密關係的必經之路

《假裝自己很外向》告訴我們:心理上無法容納衝突的人,很難真正擁有親密關係。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看起來性格溫良,實際上,他們沒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去接納衝突。

劉灰就是這樣的人。認識他的人都說,他脾氣好,從來不發火。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不是不發火,他是把壞脾氣留給了自己的家人。

他和曉瑩一樣,從小生活在家庭暴力頻出的家庭。從小,見慣了父親把拳頭伸向母親。在他看來,衝突意味着災難,恐懼,和暴力。


然而,不經過沖突和調整,不打破原有的壁壘,又如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只有打破彼此界限,重新融合,才能走向新的一步。

迴避衝突,就是關上了自己的心門,無法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無法與別人進行掏心窩子的交流,自然,人與人的關係,就像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美則美矣,卻遙遠得像在山那邊一樣。

這樣的人,把自己活成了獨夫,寡人,也不能理解有朋友的快樂,不能享受親密關係的好處。


二、爭吵隱含的心理活動

作者在書中提到,爭吵,表面上看是由於不同意見引起的,其實,每一次爭吵背後,都有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作者提到三個觀點:看見自己的存在;看見自己的需求;打開彼此的邊界,走得更近一些。

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爲有你,我變得更好了。這種關係一旦遭到外界的威脅,就會發生衝突,這其實是說,你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也希望你能看見我的存在。


親密關係中,彼此都有愛的需求,也都能滿足對方的需求。一旦這個需求無法滿足,就會發生衝突。這裏的深意就是:請你滿足我的需求。

第三種含義就是:彼此打開邊界,釋放真實的自我。如果真實的自我被接納,那麼,雙方的關係會更上一層樓,形成新的更和諧的相處方式。如果一方沒有被接納,他就有受傷的感覺。

 這時,吵架意味着,雙方都有接受衝突的能力,也都希望通過沖突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衝突,是健康而有活力的。


三、正確的吵架方法


雖然 ,吵架有它積極的意義,但現實裏,我們並不鼓勵吵架。能和風細雨地解決問題,爲什麼要狂風暴雨式呢?頻繁、失控的吵架,會讓關係更糟糕。

所以,正確的吵架,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智慧。

要想會吵架,首先,不能逃避衝突。

有一個同事,每次和妻子有不同意見,都閉口不言。他越是這樣,妻子越生氣。同事還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我就是怕你生氣,結果,你還更生氣?”


經過高人指點之後,他才明白,沉默是金,用在這裏,就像堆垃圾,越堆越多,成了阻礙夫妻和睦的攔路虎。

其次,拓寬自己的心理空間。

衝突不是對自己的傷害,它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不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模一樣。容納得下別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生活習慣等。

這樣,衝突會減少很多。

最後,學會正向表達。正向表達,就是言行合一。想什麼,明確表達什麼,不要口是心非,不要表裏不一。

成年人經常有心口不一的情況,明明想讓人家關心自已,說出話卻是:“我就知道你心思在明人身上,趕緊滾。”

這種攻擊性的表達,當時看起來好像酣暢淋漓,實際上,卻橡一塊巨石,把親密關係砸得稀巴爛。


四、寫在最後


《假裝自己很外向》提醒我們,好的關係,不是不吵架,也不是總吵架,而是能夠正確地吵架。

當我們想吵架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吵架,只是一種表達,正確地表達自己,才能走向更和諧的關係。

“如何正確地吵架”,只是本書第四部分“關係真相”裏一個小內容。

本書共五部分內容,分別是:外向孤獨;內在療愈;邊界思維;關係真相;自我重塑。


每一部分內容,都能幫你解決人生中的很多問題,它教你,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也教你,放下“應該”,才能獲得身心自由;最後,還告訴你,人生難題的特效藥是什麼。

這本書由資深心理諮詢師楊思遠所著,其作品多次被武志紅、壹心理、張德芬空間等心理類自媒體平臺轉載,深受讀者讚賞。

讀她的書,認識新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