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撷趣 · 行“装”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穿着这身行头在布达拉宫前留影)

人配衣服马配鞍。

庄重场合要西装,居家生活要常服,打工卖力要工作服,士兵突击要作战服,武生登台要长靠短打,赛场比拼要号衫球裤,当然,出去旅行也要穿着得体且实用的服装。

行装行装,出去穿什么就要从“行”和“装”两方面考虑。

比如“行”,首先要便于行走,合适是第一要素。

长短软硬肥瘦都需兼顾,长一分则拖沓,短一分则寒凉,软一丝则无形,硬一丝僵劲,肥一寸则臃肿,瘦一寸则箍身。

其次要功能突出,实用是第二要素。

出野外的要耐磨坚固,玩摄影的要悬挂多兜,冬要保暖透气,夏要排汗速干,能防割防紫外线更是优选。

比如“装”,又涉及到色、款、价。

行装的颜色因人而异,全凭爱好,但因“行”而“装”,就有特殊性,略略趋艳,比如红色,为的是旷野里“显眼”,容易辨识,太过暗淡,拍照不觉靓丽,丛中不骄身躯。

行装的款式因需而置,城市游走首推休闲,荒野徒步直奔专业,冲锋衣、速干裤、硬(软)壳衫、抓绒服、登山靴(鞋),都是必备之需,至于背囊腰包等物更是不可马虎。

行装的价格,得根据消费能力,有“腰缠”之巨的,信手高端,仅“温饱”之力的,退求实用。

如此“行而装之”,玩,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上手的第一双专业登山鞋)

天津有句老话“没有鞋,穷半截。”我的行装起步,竟然是从买一双鞋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作多年,积了些散碎银两,又梦想着从“玩”到“玩家”,从“旅行”向“旅行家”的贪念,出去玩时,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鞋了,有了专业的觊觎。懵懵懂懂地听说点儿专业字眼,比如Gore-Text面料,Vibram橡胶大底,高中低帮等,就想着入手一双。那时赤峰道有家店叫“XX地带”,门口放一辆硕大的坦克模型,老板是个玩家,专营户外用品。我供职单位与其毗邻,无事常往闲逛,一来二去混个脸熟。偶尔试试“脚感”,满足下高攀欲,但真到出手,又暗忖自不量力,每每作罢。老板精明,我的小心思他一览无余,但不道破,总是说“有合适的给您留着”。

一天,店中人稀,他从库里取出一双鞋,是厂家的“样鞋”,号码适合我,只是略有瑕疵(内衬的针脚不规范,起了褶子),其他质量没得说,又是大品牌,而且穿在脚上,谁会看到那些针脚?价格只是正品对折。老板问我要不要,我喜出望外,立马掏钱买下。从此不下脚地就是十年,踏破此鞋寻觅处,行川入藏走江南,不再担心鞋的跑胶开裂,不再畏惧山的崎岖,路的湿滑,从此脚底有根。真是那些球鞋、旅游鞋、高仿鞋不可同日而语。


(专业的户外行装,穿起来轻松跳跃)

我盛游的某个阶段,忽然对“军品”萌发兴趣,想来与父辈的军旅背景,自己的报训生涯有着渊源。那时出行以穿着一件美M41野战夹克,一条伞兵裤,一双沙漠战靴为荣耀,虽非原品,且形式混搭,但也乐此不疲。喜欢它是因为耐磨实用,兜多能装,且颜色禁黵,穿着随便,往往一个行期不用洗涤,摸爬滚打地无所顾忌,于一众色彩缤纷的冲锋衣中,竟有一派返璞归真的质地。


(走累了,脱去冲锋衣休息一下)

后来,因过了“壮怀激烈”的饥餐渴饮的年龄,渐渐喜欢“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向莎茵卧。”的意趣,戎装战靴束之高阁,偏了休闲舒适的喜好,一件保暖透气防风的冲锋衣,一条塑身速干吸汗的软壳裤,一双轻便防水抓地的徒步鞋,一款简单实用的小背囊,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登程而去了。

夏天,几件品牌的速干T恤轮流换,一把水洗出来,一阵风吹干,全没有“捂汗”的感觉;

雨天,冲锋衣+冲锋裤+防雨鞋全副武装,小雨不撑伞,大雨不成“(落汤)鸡”,少了雨伞收放,雨衣捂汗的烦恼;

冬天,穿起冲锋衣三件套,御寒防雪,抓绒衣裤,保暖贴身,再加上手套头套登山靴,漠河都没问题。

(穿着具有城市休闲功能的服装在日本旅行)

“踏遍青山人未老”,几十年下来,行装为我的行色添彩不少。

不管是高原御雪,沙漠抵风,抽紧风帽就是周身温暖;

哪怕是艳阳暑热,大汗淋漓,敞敞衣矜就是凉爽入怀;

雨霏霏,雾蒙蒙,那防水透气的衣衫外湿内爽;

路崎岖,山峥嵘,那减震防滑的登山靴足力飞奔;

行箧在肩,囊衣物,负诗书,游走抒壮志;

纶巾缠罢,掩额纹,拢苍鬓,谈笑忆青春。

真乃:行装不负我,我亦不负行装哉。


(穿着这身衣服去陕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