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來越沒錢的1個細節,越早明白越好

作者 | 臨公子

01

收到一條私信,大致是:

臨公子,我三本環境工程畢業後在一家小公司做硬件維護(親戚介紹),工資還行就是上班實在無聊,弄硬件也不是我喜歡的,弄得很迷茫,不知道是不是後面都是這種狀態?

父母親戚朋友都說現在找工作那麼難,一份工資不錯又不算太忙的工作不知道多少人想要。道理我懂可就是覺得上班難受。

上班是不是真的只要工資不錯、還有空餘時間就不錯?人生真的要這樣一直過下去?

這類問題我不是偶爾收到,隔三差五就有人問。

我先不說現在找到一份“工資不錯、還有空餘時間”的工作有多難,突然有個感觸:

一份工作哪怕工資不錯,但如果你很反感,它大概率也是一份糟糕的工作。

糟糕在於,它將持續性地消耗你的能量。

你一天天地被上班折磨得心灰意冷,到了撐不下去的那天,草草離職。這種情況只要來個兩三次,你必然將陷入自我懷疑中,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快樂。

想做得久、做得快樂,就一定要遠離內耗你的工作。

02

不誇張地說,內耗足以拖垮一個人。

羣體心理學裏有個詞叫“內耗效應”,指人們因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矛盾造成的資源消耗,產生的負效應現象。

這點放在人身上也是一樣的啊。

長期迷茫、優柔寡斷、沒事瞎想……他們暗戳戳地吞噬着你的精力,讓你變得疲憊不堪。現在人上班外壓已經夠大了,再來一籮筐內耗,你說怎麼積極得起來?

主要體現在這3個方面。

1、想沒必要想的事

我對一件事很難接受:同個問題,向我抱怨3次以上而沒采取任何行動。

你說領導吹毛求疵,設定的KPI像不要錢似的隨便寫,可你有找他溝通過不?

你說想做副業想寫作想拍視頻,可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可你有試過不?網絡上資源那麼多有去看過不?

有一種典型的內耗叫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很多事情你想是想不出個所以然的,做or不做,完全兩樣。而有沒有采取行動,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

行爲經濟學家丹·艾瑞里說過一句提神醒腦的話:

“與採取行動相比,無所事事地原地等待更讓人心煩意亂。因爲在徒勞的等待中,人們會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覺。”

我這麼說吧,如果你面前有兩座山頭,不知道該打哪邊,那就儘快做出決定採取行動,萬一攻錯了山頭,那趕緊去攻另一座。

最錯誤的行爲只有一種:一直站在兩座山中間舉棋不定。

糾結擰巴+優柔寡斷就像巨大的黑洞,嚴重消耗着人的精力。

2、做不喜歡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我總覺得什麼熱情啊內驅啊,都太虛了,做事幹就完了唄!

後來發現,不對啊,沒它們你根本沒動力了幹下去。

我之前做視頻,有陣子看到一些up主做的視頻流量很不錯,就試着也做同個話題,可我並不喜歡那個話題、不認可那個觀點、也不想用那種表達方式,結果導致:我從寫文案、錄音、剪輯整個過程都挺痛苦。

視頻發佈後,我甚至希望沒人看到。

也算是得償所願吧,視頻瀏覽量確實很差。

退一步想,要是那個視頻的數據很好,那又會如何呢?我很可能接着做這類話題,每做一次心理就牴觸一次,純粹爲了數據而做,熱情被消耗殆盡,直到在數據不理想的那天立馬停手。

無法自洽,這是做事的大忌。

你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強扭的瓜不甜啊,自然一肚子苦水。

這就是爲什麼我常說,單純爲了掙錢的事最好別做。做成了,雖然結果符合預期,過程難受;沒做成,那更鬱悶了,結果+過程都不好受,你說虧不虧?

3、聽沒必要的話

包含兩種意思。

一個是被別人的話語影響情緒,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

一看到負面言論就情緒低落,認爲自己這裏不好那裏不行。萬一碰到一些不懷好意、惡意攻擊你的人,更是分分鐘瀕臨崩潰。

另一個是被別人的意見擾亂判斷。

我有個讀者在事業單位做行政,每天寫報告、寫文檔、整理材料,他做得都快吐了,偏偏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包括父母、同學、同事、朋友,都告訴他要珍惜這份“好工作”,搞得他無比凌亂:怎麼肥四?難道是我錯覺?

我們生活的圈子具有同質化,你每天會與許多差不多想法、差不多狀態的人接觸,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成差不多的樣子。

當你沒有能力分析、無法判斷對錯時,他人的建議就佔據上風,於是,你不知不覺地活在了別人的話語中。03

那麼,如何降低內耗?

從我個人經驗和親自驗證過的情況看,以下3個方法對降低內耗挺管用。

首先,瞭解並接受自己。

是不是喜歡做?

是不是擅長做?

做這件事的過程是不是讓你很愉悅?

先不說有多大熱情,至少不能太反感對吧。我身邊有許多程序員同事,有些人其實並不喜歡敲代碼,只是喜歡這份還不錯的薪酬,導致他們無心持續自我學習,一遇到挫折困難就很不耐煩,偶爾加班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副業也是如此。

不少讀者說,臨公子,我也想靠寫作賺錢,可寫作實在太難堅持了咋辦呀?

這麼說吧,當一件事你必須拼命堅持才能進行下去,說明這件事或許並不適合你。

我利用業餘時間碼字,前面兩年幾乎沒什麼收入,但能讓我持續寫下來的是我本身很喜歡這件事,自然願意爲之付出。如果我只是想“哎呀怎麼回報這麼少”“什麼時候能靠它賺大錢”,早就停手了。

想做好一件事必然是辛苦的,最好的狀態就是樂在其中。

其次,對不確定保持樂觀。

張一鳴寫過一篇文章,他再面試了2000多人後,觀察到混得好的人的共同特性之一就是這點。

之前的雙減政策,讓大量教育行業的從業者面臨被裁員、勸退、降薪的窘境,有人發私信和我說,他連續失眠了兩週,自己工作了十幾年,現在被這行業徹底毀了,想不通爲什麼國家下手這麼狠。

其實,這世上每天都會發生無數不確定性的事。哪怕我們考慮得再周密,也難免遇到幾隻黑天鵝。

悲觀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他們沉溺於挫敗中,冥思苦想原因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到底做錯了什麼。

樂觀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他們會盡快接受現狀,着手嘗試其他可能性,相信未來一切都有轉機。

糾結無法改變的現實將無止境地消耗你的能量,原本你有80%的精力用在行動上,過度焦慮和擔憂用掉了你30%的腦力,立馬降低了你的行動力,你說虧不虧?

最後,適當降低預期。

我非常喜歡也經常說的一句話: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我今年開始做一件事:每天記錄1件自己做得不錯的事,這是從《小狗錢錢》裏的“成功日記”學來的。剛開始連續好幾天,我一件事都寫不出來,滿腦子都是我哪裏做得不好、哪裏做得不行。

但這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

本來麼,做成一件事的主觀+客觀因素實在太多,不是一個人拼命努力就能順理成章實現的對吧。

退一步,每天有一兩個地方做得可圈可點,那就值得慶賀了呀,畢竟累積個365天也是一件大事。

這世上又不是隻有成功or失敗這兩種結局。

學會與自己做朋友,而不是對着心中的真實小人兒齜牙咧嘴。

放鬆一些,積極一些,多一點行動,少一點內耗,你會開始發現,那些原本讓你恐懼及懷疑的事情,也開始變得柔和分明。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