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原諒的“好人辦錯事”

要問天底下永恆不變的是什麼?答案是:變化。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時時刻刻牢記這一條,並要能根據事態的發展隨時調整解決問題的辦法,切不可陷入某種思維定勢,做出悔恨終身的憾事。即便你當初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決不可恕。

隨着劇情的發展,《天下長河》的故事也演繹到了最高潮。汛期時節,天下暴雨,滔天巨浪,洶湧而來,各地水位接連告急,清康熙年間歷時五年苦心修建的黃河大堤迎來了它的第一次考驗。

經過研判,要想以最小的損失應對這次洪峯,只有一個辦法一一泄洪,地點選在桃源縣。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爲河務衙門勘驗過,這裏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全仰仗河道官員王登選王大人偷工減料所致)。

方案實施時,沒想到遭到了桃源縣令于振甲的強烈反對。作爲一方父母官,愛民如子本沒有錯,但也要看清形勢,講求方式,再說,河督府提前一再強調是疏散百姓,損失由他們來賠。

於根本聽不進去,他囗囗聲聲在爲桃源百姓着想,甚至不惜藉助民力聚衆鬧事,來對抗上級決議。

從明面上看,于振甲似乎真的是護民周全的父母官,實際上呢,他置國家改黃工程的全局於不顧,想的只有自己的仕途和政績,此等欺名盜世之徒,實在可惡可恨。

正是由於于振甲的固執己見,錯失了泄洪的最佳時機,致使大堤潰決,安徽、山東、江蘇三省的百姓殘遭滅頂之災。

於的行爲,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說於是千古罪人一點也不爲過,可氣的是,此人愚腐至極,抱着自己的道理死不認錯,

嗚呼,哀哉!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讀書讀成這個樣子,倒不如不讀的好。

說到此事,河務總督靳輔也難辭其咎。作爲河務總管,關鍵時刻當斷不斷,行婦人之仁,終釀大禍。

于振甲平日裏固然是個愛民如子、清廉如洗的好官,但此等生死存亡之際,犧牲他一人換取三省百姓的性命應該是不必反覆掂量就能做出選擇的問題吧。

要我說,仁慈用錯了地方就是毒藥。

可見,成大事者,必得有殺伐決斷的氣魄。只可惜沒有如果,只有後果。這件事的後果最終還是由國家和百姓來買單,而對於靳輔,我們只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了。

此二人,都是好人,卻在平生幹了這麼一件大錯事,實爲人生污點啊。所以,好人們,辦事要三思,以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做決策,當舍則舍,當斷則斷,成就一世清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