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改变你的生活和思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果不是前段时间从《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的午餐》中了解到,关于MP3这样一项硬核的音频软件压缩技术的发明,是和心理学密不可分的,我是断不会在简书江雪阁伯乐推荐我参加《心理学》的阅读时,马上产生兴趣的。

虽然知道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荣格的人格分析等一些心理学大家的理论概要,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些心理学常识兼混杂着些江湖之术来揣摩和猜测人心,但心理学对我而言,也就仅此而已,无关多少痛痒。

在我以前的理解中,也一直认为像MP3这类技术纯粹是属于计算机科学类的。而至于如何用技术压缩音乐数据,那就应该是属于黑客和程序员们去研究的活,和心理学家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的午餐》讲述了MP3的发明是使用了”心理声学”的研究成果,其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声学遮蔽效应”这一事实后,就完全颠覆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



心理声学讨论的是声学的心理学效应。那心理声学又是如何支撑了MP3的发明呢?

一般来说,人的听力频率范围是有限的,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而心理声学的研究则表明,人类的耳朵由于自身结构,还有很多其他不为人知的缺陷。比如,两个同时发出的声音,只有在相差一个半个音或以上才能被听出来。相类似,如果两个相近几毫秒的咔嚓声,其实我们只能听到一个咔嚓声。所以,像这样一些音调很接近或间隔在毫秒间的声音就能骗过耳朵,让人以为就是一个音。那么,只要剔除掉其中真实存在,但却无法被人类耳朵识别的声音数据,理论上就可以实现对于声音数据的压缩。

按照德国心理声学专家赛策的推算,在一张完整记录整段音乐歌曲的CD内,能被人耳朵识别出来的有效数据最多可能只占 CD容积的1/12。然后,他的学生勃兰登堡,就沿着这套心理声学的理论,带着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出了一系列精准识别音频算法,从而创造出了划时代的音频压缩技术MP3。

现在,一首50MCD无损格式的歌曲能轻而易举地被转换成4M左右的MP3格式,但音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心理声学的功劳。甚至乔布斯,也因此通过这项技术在本世纪初用Ipod引领了音乐世界的潮流。

原来,我还是误解了心理学。

于是,当我看到这本由来自不同心理学领域的四个专家写就,同时由白学军等翻译到国内的第十三版《心理学》时,完全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四位原作者的专业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其中卡罗·尔韦德,和卡罗尔·塔佛瑞斯在批判性思维及加强心理学教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塞缪尔·萨摩斯来自社会心理学领域,而丽莎·申擅长神经科学。即使这是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知识广博,但几位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旁征博引的介绍,让每个有机会来阅读的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心理学的科学性魅力,以至于完全不需要任何心理学的基础,就可以顺畅阅读,也完全没有啃大部头专业书籍的恐惧感来影响阅读的情绪。

手相,星座,塔罗牌,占星术,通灵术等在日常生活中很流行,为什么这些神叨叨的东西以及这样一些预测未来的方法会受到大家欢迎呢?

实际上,我们人类的大脑总是试图找到一些模式,而那些模式似乎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对于世界可控性后获得了某种安全感。在那样的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对不可预测的世界提供了一个预测手段,给予了人们对未知的可预测和复杂世界的控制感。

另一方面,大脑似乎在用最节能的方式运行。但,为了试图建立这样的运行模式,就往往让我们的大脑很容易接受误导,产生很多实际上不存在的幻象并构建了很多错误的关联。

在没有对心理学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我们以为找到的心理安全,其实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安全。充其量,最多是心理安慰罢了。

也有很多人会以为,心理学就是读心、看姿态,观表情、测谎,学了心理学就可以洞悉一切人性,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其实也不然。心理学,并不能百战不殆,创造神迹。心理学只是一个研究思考和行为的过程,研究并评估人的内部生理和思想以及外部环境对于心理的影响的科学。

所以,《心理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心理学不是玄学,也不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常识,更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书中全面涉及了心理学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因与进化,脑与神经系统,感觉和知觉,意识和睡眠,学习与记忆,思考与智力,动机和情绪,压力与健康,生命的发展过程,社会心理学,人格理论,心理障碍及其治疗等等,几乎涵盖了心理学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们未必能完全掌握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其中的各类理论和方法。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却完全有必要知道什么不是心理学。这样才能不至于产生一些偏见,也不至于被一些乱相引入歧途。《心理学》一书在心理学方面教授了我们各种科学而实用的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工具,在当今网络虚假信息漫天飞的情况下,尤为珍贵,让我们有机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将事实与虚假,一厢情愿与理智思维区分开来。

更进一步而言,通过此书的学习,在我们学会了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的基础上,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而懂得批判性思维,才是对人类知识进步更为重要的方法基础和思维范式。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句或者一组反问,而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思考后能对一个观点或者结论做出一种全新的解释或者独创性的见解。

《心理学》一书作者们以睿智的洞察,认为将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无缝的融入在叙事内容中是必要的,所以在书中采用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定义它,模拟它并在每个章节实践它。并以此来强化批判性思维方法中的五个经典步骤: 1.提出问题; 2.定义术语;3.分析假设与偏见;3.检查证据;4.权衡修正结论。

鉴于此,本书的学习过程可以不仅是心理学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说,《心理学》的阅读学习,不仅在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也在改变着我对世界的思考方法。

在心理学中,明白自己,理解他人,看穿谬误,洞察世界,你的人生也许从此与众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