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在得到與失去中,在痛苦與治癒中,我們逐漸明白: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藏着父母的影子

美嫺今天學習到:

在得到與失去中,在痛苦與治癒中,我們逐漸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藏着父母的影子。

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怎麼對待愛與挫折,其實,都來源於父母。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如何愛孩子卻是一場持續一生修行。

學會放手,是爲人父母的必修課。

很多父母曾以爲:自己所做的是對孩子最好的,卻並不是孩子想要的。是該堅持己見,還是放手成全?

每個“控制型”的父母,都曾經打着愛的幌子,親手設下“爲你好”的牢籠。

殊不知,禁錮了孩子的獨立靈魂,再多的付出也是自我感動罷了。

張愛玲曾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剝奪了犯錯的機會。

人生的路,不是隻有一條是正確的。

放手讓孩子自由翱翔,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

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得到的永遠是批評和指責,這種失敗的感覺,會讓TA跌入沮喪的漩渦中,再也無力逃脫。

父母怎麼定義孩子,孩子就怎麼定義自己。

那些在“打擊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得到的只是打擊,而不是教育。

幾米的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中有這樣一段話:“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其實,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纔是最完美的教育。

父母的愛,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愛的天平,一邊是父親,一邊是母親,失去其中一邊,都是巨大的缺憾。

不論是因爲什麼,孩子被愛的權利都不應被剝奪。

有人說,父愛像年輪,母愛似歲月,年輪滾滾向前,歲月潤物無聲。但二者在一起,纔是歲歲年年。

父母完整的愛,是孩子一生的鎧甲。

因爲被愛,即使前路漫漫,也無所畏懼。

美嫺寫在最後

心理學博士史蒂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提出:

“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孩子出生就有自己的天性,他們天生攜帶着自己的傾向。”

比起白紙,孩子更像一顆帶天賦的種子。

每顆種子會長出什麼樣的枝丫,或許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規劃,而是足夠的愛與尊重。

如何正確去愛孩子,是每個父母一生的課題。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