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直接拿來上的名著推進課

可以直接拿來上的名著推進課

——讀《名著導讀教學參考書》

王桂香

從2022年11月7日至12月5日,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一套三本的《名著導讀教學參考書》。這一年很少寫讀書筆記,但是在讀這套書的時候,卻經常有分享給同事和同行的衝動,因爲它有序、實用,又有深度。

這套書分爲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三冊,每一冊都包括了一個年級統編教材推薦的4本書的若干節名著導讀推進課。比如七年級冊,首先是《朝花夕拾》,包括五節課,分別是三節章節導讀課和兩節回讀課;接着是《西遊記》,九節章節導讀課和兩節回讀課;然後是《駱駝祥子》,五節導讀課和一節回讀課;最後是《海底兩萬裏》,七節導讀課和一節回讀課。讀到這裏,你一定發現,這是按照統編版教材編排的順序安排的。這樣呢,就把整本書的閱讀切割爲一些章節的多文本閱讀,循序漸進地讀下去,一本名著,在老師的帶領下,每週花一節課時間,幾周就可以讀完。。

從每一節課的內容設置上看,以《西遊記》第1-12回的導讀爲例,有這樣幾個部分:章節概覽,概括介紹這十三回的主要內容,即孫悟空取經前的經歷,交代了唐僧、豬八戒、沙僧的前生今世;創意說明,課堂主要活動即目的指向,比如聚焦孫悟空的名號,以分析名號由來爲依託,透過孫悟空的行爲、語言等細節描寫,分析其性格特點,感受神魔小說中的“人性”等等;活動設計,即課堂的主要活動板塊,問題,及答案預設等;最後是較爲詳細的課堂實錄。

具體到每一節課,其板塊設置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既有梳理內容或情節的板塊,有聚焦人物形象的板塊,也有精彩語段的品析,更有讀書方法的指導與滲透。以九年級冊裏的《水滸傳》第23-32回導讀課“從打虎武松到殺人武松”爲例,我們可以看到它設置了五個板塊:一、導入,以“武十回”導入;二、梳理故事情節,用梳理故事發生的地點爲線索概括故事;三、品讀打虎,讀第23回景陽岡武松打虎的內容,用“武松是一個   的人,因爲他     ”的句式來說武松形象;四、比讀打虎,對比分析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的區別;五、再議打虎,梳理情節中的因果邏輯,如用“因爲武松   ,所以他   ”的句式說打虎後的經歷;假設武松在做這些事之前能好好考慮一下,他的結局是不是就會不一樣了,用“如果武松能   ,他就不會    ”的句式回答;再想武松真的能逃脫悲劇命運麼,用“即使武松不   ,他也   ,因爲    ”,最後用金聖嘆的評價引發學生對武松的評價。我最欣賞的是第四個板塊,指導學生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從目的、武器、時機、人物形象和結果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突出武松的英雄形象。不過讀到這裏有一個疑問:對比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突出武松的英雄嗎?而且這也不能突出武松爲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啊。如果用一個問題引領來展開對比,是不是可以讓閱讀“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同爲打虎,爲什麼武松打虎膾炙人口,李逵殺虎卻沒有那麼出名呢?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武松雖然被動打虎,但客觀上爲民除害,是俠義之舉,造福一方百姓,所以被視爲英雄。這樣就增加了解讀的深度,學生經歷一番對比之後,也受到了一番人格精神的薰陶。

從2011年課標問世到現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一直是很多語文教師不敢啃的硬骨頭,不知道要啃出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啃,也擔心花時間在這方面影響了學生成績,不過作爲語文教師,深深明白,文本解讀能力不足,是很多老師對整本書閱讀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而這套教學參考書,可以直接拿來上課。基本上一學期兩本書,每週一節閱讀推進課,能順利實現梳理內容瞭解人物形象探討主旨等目標。

這套書的編者徐傑老師說,這不是編出來的而是上出來的一套書。是徐傑老師作爲江陰市的語文教研員,把12本書切分爲86節課,讓老師搶任務,提交教學設計,由徐傑老師審閱通過後,在自己學校試試上和優化,最後在市裏上課,他們通過網絡平臺向全市初中生及學生家長同步直播。所以徐傑老師說,有些書是“寫”出來的,而這一套書是“上”出來的。的確,尤其是讀課堂實錄,如身在課堂現場,更方便讀者老師學習和借鑑。

當然,我從2011年嘗試整本書共讀課程,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理念和做法與這套書裏呈現的很不一樣。比如,我會不太注重課堂對讀書方法的強調,而是讓學生在運用中潛移默化地習得。比如,我會讓反覆閱讀,學生利用假期集中閱讀一遍,在課堂討論前,會設計導讀題,讓學生帶着導讀題題目再讀一遍,進入課堂,已經是第三遍閱讀。比如,我在帶學生討論《水滸》中的某個人物之前,現在班內開展故事會活動,讓學生對人物故事有深刻的印象。比如,我會更多次運用多文本閱讀的策略來展開閱讀討論,鏈接的文本不僅有同一本書,也有教材課文,甚至社會新聞等。比如,我更注重懷特海的認知三段在課堂上的運用,每一節課都是浪漫-精確-綜合的循環,每一節課後,都會“讀寫結合”,讓學生寫評論,深化理解,挖掘共鳴;而這套書的課堂板塊設計,“綜合”太少了。比如,我會整本書共讀作爲人格課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語文課的一部分,以問題探討來提升道德人格,去穿越經典,而不是以通過問題討論和語言練習來提升語文核心能力爲目標。我想,整本書共讀作爲課程,而不是一節節語文課,這也是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種嘗試性的超越吧。

不過,對於沒有嘗試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初中語文教師來說,這套書無疑是非常實用的教學課例,可以直接拿來上的。在模仿借鑑中,你會按圖索驥,閱讀更多的解讀名著的好書,提升文本解讀能力;在實踐中,會激發出更多的教學靈感;用更靈活巧妙的活動組織閱讀,讓經典經過多次的啃讀,嵌進學生心靈,提升他們的人格境界,深刻影響他們的生命生活。

最後想補充一下:如果班級沒有開展名著導讀課,那麼對於學生來說,閱讀這套書也是非常適宜的,按照內容要求,先讀名著相關內容,再讀課堂實錄,無疑是跟隨優秀教師經歷一場又一場的頭腦風暴,經由這86節課,你不但讀了12本書,也在潛移默化中領會了讀書的好方法。

很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一套好書。

2022.12.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