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遊戲都可能是聯結的開始

前幾天,我聽到一位十歲男孩的媽媽說,兒子與自己並不親密。我問她:你會經常擁抱他嗎?這位媽媽的回答讓我十分訝異。她說:幾乎不,我不喜歡抱他,而且孩子也似乎很反感。

很顯然,這位媽媽與孩子的聯結出現了問題。雖然聯結—斷裂—重新聯結,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不斷地循環重演,但如果聯結斷裂到了極端,會導致孩子的孤獨感、退縮、自我封閉以及對父母和外界的憤怒甚至是仇恨。作者在幫助監獄那些暴力罪犯的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對“斷裂”有非常深刻地體驗。

心理學家經常談到的來自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的兒童依附理論,主要有安全型、逃避型、焦慮型和紊亂型。所謂依附,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特定他人的情感連結。研究認爲,撫養方式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20%-50%的影響。

關於這個理論,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很形象:孩子不斷需要關愛和照顧,就好像一個杯子,需要不斷蓄水。餓了、累了、寂寞、傷心時就是杯子空了,要蓄水了——意味着孩子需要被照顧、被撫慰了。

具有足夠安全的依附感的孩子,杯子總是保持蓄滿狀態,並且他們可以從朋友、生活興趣、掌握新知中蓄滿自己的杯子。而那些焦慮、黏人、退縮或自我封閉的孩子,無論在哪裏,即使是在最親近的人身邊,也找不到安全感——他們的杯子要空了,或者已經空了。他們通常會用抱怨、對抗這樣的方式蓄杯,從而引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乖張行爲背後的需求,用打罵、嚴加處罰或者不予理睬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孩子的杯子空得更快。要是用冷漠或是虐待的方式,結果會更糟糕——父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撫慰好孩子深受傷害的心靈,甚至要接受心理治療。

不斷蓄滿孩子的杯子,是親子聯結的根本。但這種聯結不是一次性地投入,而是需要在細微的日常生活互動中持續不斷並且要堅持多年。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孩子持續地得到心理滿足與心理營養。

互動的最好方式便是遊戲。比如書中介紹的鏡子游戲——就是模仿孩子的動作,來與孩子建立聯結與同盟,讓孩子在內心深處感受到與父母的親密感。除了鏡子游戲,作者還列舉了蒙貓貓、追逐、木頭人、捉迷藏等各種遊戲,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隨時建立親密感。

這些遊戲讓我想起了在孩子幼時,雨天不能出門玩,我就帶着她在家將報紙剪成各種大小的圓圈,縫起大小不一的沙包,再將沙包丟到圈圈裏。我們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在兩歲多一點時,大動作發育達到了三歲小孩子標準,身體的協調能力特別好。到初中時跑起1500米,把班裏的一衆男生甩得遠遠的。

任何遊戲都可能是聯結的開始。在遊戲中,不僅能產生聯結還能幫助孩子發展各種能力。作爲父母,不管孩子年齡多大,要隨時與與孩子調到同一頻道,加入孩子的遊戲當中,才能成爲孩子永不枯竭的蓄水池,隨時爲孩子蓄杯。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與尊重,從父母這裏得到源源不斷的愛的滋養。

                   ——讀《遊戲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