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情緒化表達VS表達情緒

美嫺學習覆盤

情緒化的表達和表達情緒,這是兩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習慣了情緒化表達,而不是表達情緒。

什麼是情緒化表達?

就是在語言和行爲中帶着情緒,用情緒告訴孩子:我生氣了。

讓TA意識到:

我之所以這麼憤怒,都是因爲你造成的,你需要爲此負責。

你改變了,我纔不會這麼生氣,纔會對你好臉色。

很多媽媽吼孩子,衝孩子發脾氣,摔摔打打,都是一種下意識的情緒化表達。

就像我因爲我女兒看電視最初做出的反應。

我耷拉着臉,不理他,這其實是一種隱性的憤怒,以此告訴她:我生氣了,你還不趕緊做出改變。

01

爲什麼會發怒、懲罰?

爲什麼會有情緒化表達?

因爲我們的怒火背後往往隱藏着恐懼和無助,脆弱和期待。

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情緒背後的這些東西。即使看到了,也不敢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

怎麼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無助呢?會不會讓TA看不起?會不會讓TA更加有恃無恐?

一想到這些,我們就更加心生恐懼。

不行,絕對不行,我要維護我的自尊。

我要穿上憤怒的盔甲,用吼罵讓TA屈服,讓TA聽話。

我要懲罰TA,讓TA害怕,讓TA有不好的感覺,這樣,下次TA就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可惜,憤怒和懲罰,只會激發恐懼。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聽話背後的動力,是恐懼,是因爲害怕懲罰、害怕被拋棄而不敢去做。

一旦懲罰消失,TA很可能變得變本加厲,以補償過去的壓抑。

或者,TA會變得更加取巧,想方設法鑽空子,以規避懲罰,成爲一個“油滑”的孩子。

或者,TA會變成一個唯唯諾諾、非常敏感的孩子,習慣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再或者,TA不再害怕懲罰。當懲罰失去了威力,你又該怎麼辦呢?

而且,憤怒和懲罰,看上去沒有壓抑情緒,而是發泄了出來,但是,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發泄——媽媽們對自己的憤怒情緒沒有清醒的覺察,更看不到憤怒背後隱含的感受和期待,完全是被情緒驅使着本能衝動。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同感,吼完了孩子,看上去是發泄了情緒,但過後感覺並不好,並沒有因此輕鬆一些,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那該怎麼辦呢?

處理情緒的真正方法,是表達情緒,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

我們這樣去表達: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

就像我告訴女兒:我剛纔有些生氣,我對你的行爲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

爲什麼要表達情緒?

因爲情緒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東西。當你看不到它,迴避它,壓抑它,它就會掌控你,驅使你做出衝動的、無意識的舉動——情緒在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想方設法讓你看到它。

當它被表達、被對方看到,它的威力也就煙消雲散了。

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意識化的過程。當你用語言表達出情緒,就是一個被看到、被意識化的過程。

當情緒和感受被說出來,被“看到”,它的威力也就消散掉了。

你就從被情緒掌控變成了掌控情緒。

表達情緒,其實也是一個真實地面對自己的過程。

當你變得真實,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實地面對他人,對方纔會回報以真實。真正的情感交流纔會發生。

當我們不能對自己真實,我們也會養出一個不真實的孩子。

你給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從情緒化表達到表達情緒,這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

表達情緒,需要覺察。

需要及時覺察自己的內心,看到憤怒背後的恐懼,強勢背後的脆弱。

看到、承認、接納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有恐懼、會脆弱的人。只有允許自己有恐懼、有脆弱,你纔會允許孩子有恐懼、有脆弱,允許他的不完美。

表達情緒,需要勇氣。

勇敢地承認並表達自己的恐懼、脆弱,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期待。

真實是需要力量的,“色厲”的人往往內荏,內心強大才會平和淡定,不會害怕被傷害。

表達情緒,還需要不斷練習。

每當有了情緒,嘗試着覺察情緒,和自己的感受相連接,試着表達自己。

這並不容易。我們早已習慣了用頭腦去分析評判,習慣了衝動行事,習慣了掩飾和僞裝。

就像在原始叢林中開闢出一條小路,會被劃傷,會被絆倒,但還是要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下去,去克服自己的羞恥感、虛弱感,去練習真誠地表達。

你離真實的自己越近,你就離真實的孩子越近。

寫在最後,父母學會平和地表達情緒,這也是一個孩子希望被對待的方式。


吳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三級心理諮詢師,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