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給孩子面對錯誤的勇氣

批評根本不管用,孩子不僅不知悔改,而且還有越來越難管的傾向。

新聞上還有一些孩子因爲批評,選擇離家出走或傷害自己,大人們常常以爲這是挫折教育出了問題,其實,父母的批評孩子接受不了,甚至還會招致孩子反感,很有可能是方法出了錯。

批評,對每個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必須經歷的事情,只有方法對了,你的批評,孩子才能聽進去。

當孩子犯錯後,他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01

TA希望,你的批評不要在大庭廣衆之下

曾經看過一期電視節目,裏面有這樣一個插曲:

一位媽媽因爲孩子上課畫畫,不好好聽課而大聲訓斥女兒。

訓斥的地點是正值飯點的餐廳,這位母親全然不顧旁人的眼光對女兒一通教訓:

“上課不好好學習,你說你丟不丟人啊,媽媽都覺得丟臉。”

“你畫畫不能當飯喫,如果是媽媽就不活了。”

女兒被媽媽罵得傷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媽媽始終都不願停下來。

如果這位媽媽懂得反轉視角,把自己代入孩子,就會明白這種大庭廣衆之下的批評有多絕望。那種羞辱感,會停留在孩子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我們當過學生、當過員工,我們都知道被人當衆指責的感受。

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很自卑,甚至對父母充滿怨恨。

對孩子的讚美可以公開,批評卻要私下裏進行。批評最好的場合,就是孩子的房間,如果出門在外就把孩子拉到一邊,低聲溝通。

一對一的批評,在私密中孩子感受到真愛,因爲你給足了面子。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曾寫道:“母親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他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

母親從來不會當面斥責胡適,總是會等到晚上人靜時,關起門來教育兒子,因爲在她看來: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對胡適的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在犯錯之後膽戰心驚的孩子,如果你懂得維護他的自尊,孩子未來對你是充滿感激的。

02

TA希望,你的批評也能夾着讚美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曾說:“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你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在刮鬍子前,他要先給人塗一些肥皂水,有了肥皂水後,刮鬍子就不疼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肥皂水效應”,放在教育中也適用。

批評孩子時,不一定每次都要用負面、刻薄的語言,也可以用一些肯定的話語。

先肯定某些方面的優點,再讓TA自找其他方面的問題,讓孩子情感上感受到接納,也讓孩子頓悟今後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寫作業,寫數學作業時還很工整,但因爲着急看電視,後面把語文作業寫得很潦草。

有的父母看到這樣的作業,很容易就生氣地說:“哎呀,你看你多馬虎!”

其實,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昨天寫的數學作業,寫得很整齊。”

這樣做的原因,是爲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隻盯着他的錯誤和缺點,TA的優點和做得好的地方,一直被大人看在眼裏,孩子也能在父母這種“暗示”中反思自己。

下次你再檢查他的作業,就會發現孩子寫得更好。

通過這樣的正面反饋,強化孩子這種好行爲,慢慢地,孩子的好行爲就會養成好習慣。

切忌不要使用過多的標籤,比如粗心、馬虎、吵鬧、調皮,這種詞語說多了,孩子很難自信發展。

無效的批評是傷害,正確的批評是鼓勵。

03

TA希望,你的批評聲不那麼刺耳

推特上有這樣一則熱帖:

“我的孩子滑倒了,把麥片撒滿了地毯。我沒有對TA指手畫腳,而是把TA抱起來,換了TA的衣服,然後TA幫我起收拾爛攤子。

這期間,沒有流眼淚,沒有被羞恥,也沒有大喊大叫。以前發生這種情況,我的父母會很生氣地打我,並大喊大叫罵我。

我拒絕變成和他們一樣。”

原本的親子大戰,就這樣在大人冷靜處理中平息。

批評孩子,我們一定要明確目的是什麼。

不是爲了打擊孩子,也不是爲了發泄父母的情緒,而是爲了幫助孩子,讓TA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幫TA找到改正錯誤的方向。

很多父母的批評完全是宣泄情緒,遇到孩子犯錯就發脾氣,每句話都帶着對孩子的諷刺、挖苦和打擊,好像吼得越大聲,話越難聽,批評越有效。

這種批評不僅情緒化,而且火藥味很重,帶着濃濃地攻擊性,傷害孩子的自尊,對孩子認識、改正錯誤沒有任何幫助。

孩子感受到是自己不被喜歡的拒絕感,而他的注意力幾乎都在你的吼叫上,而不在錯誤上。

所以,教育孩子,有時候大人的反應越過激,效果可能就越差。

想要批評有效,那麼在語言上就不要總是現出暴力。同樣的道理態度堅決,語言簡潔更能直擊孩子的內心。

所以如果你要批評孩子,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談教育。走近孩子,蹲下來,看着他們的眼睛,清楚地把要說的道理,儘可能簡潔地說完。

批評孩子的聲音越小,TA越認真聽,改正的效果越好,因爲TA感受到了你的真誠。

04

TA希望,你的批評能爲TA指明改正的方向

孩子太容易犯錯了。

但這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只有在不斷地犯錯、改錯的過程中,逐漸懂得很多事情。在教育時,我們的精力不應在懲罰TA,而是放在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上。

所以,批評的最後一步,是給孩子提出改正建議和希望,讓孩子思考解決辦法並付出行動。

付出的行動要讓孩子自己去執行,父母可以陪伴左右。

比如:

把畫畫的顏料弄到地板上,就要自己收拾乾淨;

和小夥伴吵架了,告訴TA重歸於好的方法;

打碎了奶奶的花瓶,如何存零花錢買新的......

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改正的路,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自己錯在哪裏,懂得如何補救,孩子的責任感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只有這樣,你的批評纔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夠在這樣的批評聲中學習到東西。

05

TA希望,批評之後,你依然愛TA

經常看到一些媽媽批評孩子是用拋棄作爲威脅:“你自己在這吧,我管不了你!”

說罷,媽媽還真的扭頭就走,剩下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裏,邊哭邊追。

這種批評是一種情感上“暴力”,很傷孩子的心。

我們在批評孩子時,也需要給足孩子安全感,不要讓批評破壞了你們的關係。

你可以大聲斥責孩子,但是在這之後,千萬不要忘記給TA一個擁抱。

一位朋友曾經說起TA教育5歲雙胞胎兒子的故事:

兩個小孩趁他忙工作的功夫,在客廳搗亂,不僅大吵大鬧,還把零食全部撒到地上,她發現之後,批評了孩子並讓他們回房間思過10分鐘。

時間到了,朋友再次進屋,孩子們也淚眼婆娑地主動承認錯誤。

朋友給了孩子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輕輕地撫摸着孩子的背,他用行動告訴孩子:“雖然批評了你的行爲,可是我依然愛你。”

最後,三個人回到客廳,一起把零食收拾乾淨。

教育孩子要有溫度,孩子的心靈纔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TA們也許會偶爾抱怨父母的“冷漠”,但是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深愛着他們。

批評之後,父母適當使用語言或者肢體的接觸,給予孩子心理安慰,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真正地反思自己的行爲,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也不會因爲批評受到傷害,反而會越來越親密。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論在外犯多大的錯,不會惶惶不可終日,也不會對家長進行隱瞞,甚至撒謊,他們會選擇與父母坦誠,商量對策,因爲他知道:犯錯,並不會改變父母對自己的愛。

這就給了孩子面對錯誤的勇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