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世間》,繪盡凡塵辛酸——讀梁曉聲的《人世間》

在《人世間》中,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鬥、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羣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他堅持和光大現實主義傳統,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

周秉義帶着對親人的不捨,以及光字片、安字片居民對他的感恩離開了。六十多年的人生命途對周秉義來說,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按照自己的心性活着,並享受人生之樂的時間也只有人生的最後幾年。大多數的時間,他都嚴格按照父親教導的“爭取做個好人”遺訓,謹小慎微地處理與社會、與親朋、與官場的關係。從其在仕途上打拼的履歷看,他是成功的,儘管得罪了一些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小人。但是,功過在時間的淘洗自有定論。而時間這位公平公正的老師對他的仕途所爲還是打出了高分。其實,回顧周秉義的一生,從高中沒有畢業就相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加入到浩浩蕩蕩的下鄉知青的隊伍中。而其帶有光環的履歷讓在插隊的地方也沒有喫多少苦。他以自己的沉穩和才學博得領導的賞識,進而成爲一名文員幹事。自那時起,周秉義的仕途之旅的大幕就慢慢拉開。而知青幹事的歷練爲他日後在仕途上能夠波瀾不驚、有驚無險的輾轉騰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論是上學時擔任北大學生會的主席,還是後來主政一方的市委書記、省文化廳要員,亦或是到中紀委,再回到A成擔任主抓招商引資的副市長,他都恪守父親周志剛的“做個好人”的訓誡,儘可能不留下一點點污點。這與他是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沒有子嗣不無關係。慢溯他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如果以嚴苛的標準評判周秉義,只有兩件事——幫助侄子周聰安排工作和爲弟弟周秉昆一家置換的希望鄉村最好地段的房子。瑕不掩瑜,不論從官方,還是在民間,他給人們留下的口碑都是很好的。(極少數人因爲一己之私沒有得到滿足,而心懷不滿,背後詆譭的另當別論。)

郝冬梅按照丈夫周秉義臨終前的遺囑,在周秉義離世不到半年就到韓國整容後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嫁給了“紅二代”,離開生活六十多年的A城,移居到國外。從此,周家的好媳婦、周秉昆夫婦和周蓉夫婦的好嫂子、周玥的好舅媽、周聰的好大娘就成爲了過去時。而“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郝冬梅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是孤獨以終老,還是含笑向九泉;大去之日到來時是魂遊異鄉,還是到天堂與自己的癡心愛人周秉義再續前緣,留給讀者無盡的遐想。

與從政的哥哥相比,周蓉的生活遭受外界裹挾相對要輕一些。從私立學校以副校長的身份退下來的她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經歷爲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我們這代兒女》經過幾番周折終於付梓。經過一番宣傳造勢,作品剛面世就有一種洛陽紙貴的態勢。夫妻倆拿着這筆稿費買了一輛二三十萬的車子。從此開始,“蔡曉光開車,帶着周蓉在省內一個個偏遠農村‘旅行’。每到一個村,爲留守兒童送一批書,上一個月課,兼做心理輔導”,他們準備年復一年地做下去。儘管出生在光字片,但周蓉血液裏流淌是叛逆和不做閒人的性格。——“周蓉這樣的知識分子,從來都恥於當社會的看客。”她敢愛敢恨,爲了追求自己純潔高尚的愛情,她毅然決然地追溯馮化成到了偏遠的貴州。生活儘管艱難,但她始終以陽光的心態面對。恢復高考,她憑藉自己的刻苦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北大中文系。畢業後成爲高校的老師,很快就破格晉升爲副教授。即使爲了女兒隻身一人在異國他鄉,她也以堅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精神立足腳,而且在當地也小有影響。回國後,失去工作的她並沒有悲觀沮喪,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才學很快成爲某所有名的私立學校的副校長。從副校長的位置退下來,她也沒有閒着。幾年醞釀,一朝動筆,一部洋洋灑灑的《我們這代兒女》投向市場,首版刊印五萬本短時間就售罄。儘管遭受過首場婚姻的失敗,儘管受女兒周玥牽累,但她以幹練與堅韌都從灰暗中走出來。與蔡曉光的相濡以沫,共度夕陽,走向人生的終點,帶着甜蜜的微笑離開,周蓉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完滿的句號。

與哥哥姐姐相比,周秉昆的人生就沒有了那麼多的光環。儘管沒有經歷上山下鄉生活的淬鍊,但他的一生始終都是揹負着沉重的揹負蹣跚而行。即使身份卑微,渺小的似一株小草,但他也爭取儘可能用他來給更多人帶來希望。身爲家中的老小,性格又相對木訥,在特殊時期他沒有加入上山下鄉的隊伍,而享受了城市戶口直接進工廠當工人拿工資的待遇。因爲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A城,眼界決定思想和性格。所以,相較於哥哥姐姐,他更多表現出的沉默和冷靜。不過,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卻蘊含着一顆悲憫的心。也許是因爲有哥哥姐姐光環的輻射,加上他待人憨厚實誠,所以在他身邊聚集了一羣年輕人,他自然成爲他們的領袖。而由於他年幼時受到哥哥姐姐以及後來成爲自己嫂子和姐夫的郝冬梅、蔡曉光的影響,私下裏讀了一些書,所以他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比身邊的同齡人都活跳些。這樣,不論身邊的朋友遇到什麼樣的煩心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周秉昆。他即使沒有能力解決,也會想方設法動用各種關係,儘可能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正是憑藉這份熱心和對朋友的以誠相待,他成爲朋友最值得信賴的人。也正是如此,他身上所揹負的重擔也是最重的。塗志強的死在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他的內心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駱家賓和水自流的特殊所託,讓他“抱得美人歸”——娶了鄭娟——一位容易滿足的賢妻良母好媳婦;特殊時期的“伸張正義”,讓他遭受了牢獄之災;辦期刊,讓他有了小試牛刀的舞臺。但是好景不長,大衆期刊經營黯淡;擔任飯店的副經理,讓他有機會看到了社會轉型期人性、人情的複雜詭譎;與駱家賓爭奪周楠楠,因爲誤傷再次走進監獄;孫趕超的臥軌、曹德寶檢舉哥哥、劉向陽被捕......讓他切身感受到人心不古、人情薄涼......對周秉昆來說,他從木材廠工人到醬油醋工人,從工人進入事業單位再變成自由職業者,身份的不斷改變,面對的對象不斷變化,生活環境的不斷變更,讓他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不論是在積貧積弱的艱難時期,還是溫飽解決,衣食無憂的年代,人的慾望都是不可捉摸的,而且是永無止息的,用欲壑難平加以描述,最恰當不過。而人心的變化、人情的薄涼在艱難貧困時相對比較緩慢,在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變化的節奏明顯加快。世界讓他開始變得無所適從。當夜幕降臨,他拉着妻子鄭娟的手在路燈下緩慢行走着。這個自己生活六十多年的城市,在耀眼路燈的照耀下突然變得陌生起來。“他不由得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一個小老百姓的一生。他不是哥哥周秉義,做不成他爲老百姓所做的那些大事情。他也不是姐姐周蓉,能在六十歲以後還尋找到了另一種人生的意義。他從來都只不過是一個小老百姓,從小到大對自己的要求也只不過是應該做一個好人。儘量做了,卻並沒做得那麼好。因爲有了一個叫鄭娟的女人成了妻子,他才覺得自己的人生也算幸運。”在內心深處,他最大的期求就是“天可憐見,地可憐見,讓我倆健健康康地多活幾年”。

世事難料,已過花甲之年的周氏三人,老大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因爲沒有兒女也就沒有了更多的牽掛;老二遵從本心與現任丈夫一起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唯一的女兒因爲任性讓她操心不少,好在活到六十歲以後活通透了,也就接受了女兒不走尋常路的婚姻生活。再說,女兒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自己也就不需要過多地操心;老三原本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美國因爲見義勇爲殞命異鄉,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深深地留在了美國人的心裏。小兒子儘管在事業上還算順利,但是夫妻倆之間不斷的戰爭着實讓老兩口傷透腦筋。幾次三番的勸說不見效果,他只能對老伴說:“別管他們的事了,愛吵吵吧。管也是白管,咱們管不好的。但願咱們的孫子有我這種福氣,妻子是你這樣的女人,而不是他媽那樣的女人。”

一部《人世間》,圍繞周家三代,尤以中生代爲中心敘寫故事。官場的、商場的、民間的,多幅畫面按照一定的方式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幀包含情味、充滿煙火色的人間浮世繪。其實,周家幾代人所經歷就是處在整個中國激盪變革時期國人生態的縮寫。“他們這一門人家最精彩的歷史,居然與自己的人生重疊了,,往後許多代中,估計再難出一個姐姐這樣的大美人兒,也再難出一個他哥哥周秉義這樣有情有義的君子了。”周秉昆的話其間充滿了太多的無奈,也道出了人世間普遍性存在的事實。時光流逝,代際接續,人世滄桑,激進的變革讓人心變得浮躁,煙火色失去了原始的古樸,多了幾分刺鼻的味道。行走在人世間,每一個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擺渡有限的生命,慢慢品讀《人世間》,會找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