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和客戶撕起來了… 01 02 03

作者 | 臨公子

01

前幾天和客戶撕得天昏地暗。

說是撕,其實我們作爲乙方是很被動的。需求調研完了、原型設計好了、頁面功能搞定了、數據字段出來了,過程中都有溝通,拿給業主方確認,這樣行不行?

好,問題來了。

業主方不做任何的確認,全程說你們這裏不行、那裏不行、怎麼都不理解她的意思、怎麼說了那麼多遍都不懂、你們那麼大的軟件公司怎麼這些都搞不定……

我們:好的好的,你說這裏不行,那你覺得什麼樣是可以的?

對方:什麼樣可以?我是需求方耶,這不是你們該想的嗎?

我們:那現在這個設計,具體是哪裏有問題?

對方:我和你們說了好幾遍了,嘴巴都說幹了你們怎麼都不明白?

我們: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們分模塊確認,確認一個過一個,可以嗎?

對方:你們怎麼這麼沒全局觀?這系統你們完全沒抓住在重點,大方面都沒弄好怎麼確認細節?

我們稍微強硬一些,想推動她先確認哪怕一個小細節。

不行!

別說簽字,連我們拿着全部設計好的原型頁面給她,說已經根據她的要求修改完了,也絕不正面確認,理由就是:你們軟件公司沒做好,她怎麼確認?

到了這步,我們覺得,很難繼續再用現有模式溝通下去了。

這個系統,我們在客戶集團調研了1個多月,分爲ABC三個子系統。

最難溝通的,就是這位對接A系統的業務負責人。

永遠繞着你的問題走。

說你做的不行,但從來不說什麼樣行;

說你們不懂業務,我們調研完一個模塊、給她確認一次,現在要簽字了,突然說系統設計沒有抓到“大方向”;

說你們要有創新,但我們拿出新方案,她說不如舊系統好,最後說就按照舊系統做。

說你們是專業的你們要提出建議,好,我們提出專業建議,結果全部被否了——“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就要這麼幹”,真按照她的想法設計好了,她又不認了。

一大半的時間,消耗在和這位負責人的無效溝通上。

她倒是也有提出一些明確建議。

比如,

我這和她溝通報表部分,她說,你不行,換個懂報表的人和我聊。

OK,我同事上。

她又說,這人還是不行,你們公司都沒人懂報表嗎?

開會時順便又否了一個人選:說招投標時你們有個姓T的人,我也不要那人,他也不行,說半天都不懂。

她不知道的是:

那位T姓的同事雖然是市場部領導,但以前是數據庫開發出身,做了好幾年項目經理,別說對報表,對整個信息化建設都駕馭得爐火純青。

行,懂技術的全部被否了,最後我們協商好了,下星期換個商務和她聊。

這事吧,我們心裏都明白。

已經不是“懂不懂報表”的問題了。

最後要解決,要麼,從商務層面走,要麼,拉人開個會,鑼對鑼鼓對鼓,碰撞定位下具體問題到底是啥。總之,已經不是從需求本身走能搞定的。

你們知道我突然有什麼感觸嗎?

當你覺得一件事被卡住時,解題思路,一定是在另外的地方

用力是有用的,但卡在瓶頸中時,就得用巧勁了。

02

今年有一件事,我對自己特別滿意,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就是在自媒體部分,我做了很多“內容外”的事,而且逐漸摸到了感覺。

很長一段時間,我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內容上。

一方面,我一邊上班一邊副業自媒體,時間很稀缺,我又有習慣的寫作模式,一篇正兒八經的原創文有時需要4-5小時,甚至更多時間。

另一方面,我早期主要靠文章漲粉,所以習慣性地,將內容的優先級放在最前面

外加今年有了娃,又分走一塊時間,怎麼看都逃不了時間瓶頸。

我也很想嘗試其他事啊,可每次都覺得抽不出手。

那,是不是要繼續擠時間?

不是。

張一鳴說過一句話,“延遲工作時間,增加50%已是理論極限,想要更好的結果要靠方法、狀態、配合”。

某個因素的影響作用是有邊際效應的,到了一定程度,作用越來越小。

所以,這就是個提醒:

我要改變做事思路了。

內容上的改變:

以前我寫文章的話題是“外求”,要正兒八經地列提綱、追求邏輯嚴密、用詞精準不出錯。

現在,是“內求”。

我有個“臨公子的碎碎念”的免費星球,想到什麼,第一時間寫在裏面,一個故事、一句話、一個觀點,累積到成,他們就能由點及面的串聯起來,形成一篇文章。

效率比坐在書桌邊專門去寫一篇原創文,不僅高效得多,也更有生活氣息。

PS:我的免費星球,歡迎圍觀哈哈哈~

商業模式的改變:

以前我自媒體收入裏廣告佔大頭,不是沒想過出知識產品啊:我在2020年就曾打算出寫作課,結果,一個提綱列了兩個月沒搞定、一節課文案花了幾周不滿意,只好作罷。

我覺得自己時間太有限了、做課程太花時間,所以搞不定。

今年,我不僅做了付費星球“臨公子讀者圈”,又和二丫合作做了高客單價的“365天寫作陪跑營”。

這才發現:

1/你想突破時間瓶頸,不是拼命擠時間去做事,而是,你要找別人合作,多一份時間成果

2/沒有充足的時間,那就把時間拆分成多份,做知識星球這種輕量級+可沉澱的產品。

3/再把沉澱下來的產品,轉化成多種形式銷售

你看,能突破時間瓶頸的,往往不是時間

03

我們在一個地方用力久了,就會有一種“只能在這裏用力”的慣性。

然後就把路走窄了。

目之所及,總是有限。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書期間,有一次考試後他正在回辦公室路上,助理拿着學生的試卷小心翼翼地問:博士,你爲什麼給同一個班級連續兩年出一樣的題目呢?

愛因斯坦的回答是:答案變了

是的,就連同樣一個問題,過幾年或許答案就不一樣了。

你使出渾身解數定下的計劃、付出的努力,可能突然發現是畫地爲牢

所以啊,被困住時,繼續用相同的姿勢往前猛衝未必是上策。退後幾步,沒準能發現另外一條通往彼岸的小路。。。。

世上道路千千萬。

咱可別一條路走到黑,人挪活樹挪死啊,轉個身可能又是一番天地!

共勉啊。

—END—

作者介紹:

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互聯網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簽約作者、傳媒公司合夥人、海內外房產投資者。專注【職場乾貨】與【自媒體乾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