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反面是本能,感性的反面是麻木。”

看到斯斯推薦,去看了梁寧老師的一場直播,解釋了什麼是“能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們會描述我屬於“高能量體質”,我自己能感受和理解這個狀態,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一個非常好的解析來定義。

梁寧老師的角度很精彩:

能量是生命力,能夠兼具理性和感性,纔是一種更高的生命狀態。

節選出文章中的原話分享給你們:

“過去兩年,很難,時代的話題如此之大,落到我們個體身上,大家都會與這個時代正面相撞。

一個人遇到事兒過不去,要麼是認知不足,要麼是能量不足,但終歸還是能量不足。

冬天,其實是大自然的篩選,能過去的,在第二年就能獲得更多的養分,長得更強壯。

有很多講時間管理的書和課,怎麼把時間切得碎碎的,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把人搞得忙忙叨叨的,但是,你的能量有提升嗎?

當遇到一件事兒時,你因此能過得去嗎?我們知道如何去管理時間,但如何管理能量呢?

人就是生物能。

農村的山川河流是大自然的造化,城市裏能看的一切都是人的心念所化。人的心生一念,接着這件事情纔會出現。

《周易》:所有的物質是陰的,而能量是陽的。

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情顯現、當你看到一件事情它面對你,壓迫你,這一切實際是能量的顯化。

是什麼樣的能量形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能量讓事情呈現不一樣的狀態,是一生的修行。

本能又麻木,是能量最低的狀態。

魯迅先生的筆下的部分國人,就是這種狀態,他要維持生存,已經拼盡全力了,不能還要他有更多的生命能量對其他一些事情產生呼應。

而本能又感性的代表,是孩子和女性。

孩子看到花會笑,看到蝴蝶會追逐,看到喜歡的人就撲過去,不喜歡的會拒絕,對一切事情的態度來自本能。

女性其實是被優待的,很多女性是可以一直像孩子一樣,本能又感性的。

面對一件事情,我不高興我就發脾氣,我就哭,本能地去處理,並沒有壓制本能,努力去學習理性、學習科學,然後精準地去辨識現象,去看問題。

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形象,少年閏土能量比較高,他鮮活,他有那麼多的故事,一個可愛的少年形象,本能又感性,爲魯迅先生留下了愉快的童年回憶。

但成年之後,魯迅回到故鄉,遇到成年閏土,他已經成了本能又麻木的人了,生活的掙扎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生命的能量,也不說什麼,默默抽菸。

現代社會分工和效率化的追求,爲我們的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工具人,工具人的特性是理性又麻木。

在這個特性裏,我們也可以看到,過去兩年大量面對這樣的人。

出現了很多社會衝突,你希望這個人能夠感性地、像人一樣去感知,去處理問題,但是他會用工具理性的態度去處理,因爲只有這樣效率最高,因此出現了衝突。

兼具理性和感性,其實一種更高的生命狀態。

既能科學精準地識別問題,能看到事情背後的因果鏈是什麼,如果我們要拆解當前問題,我們應當要回溯到哪個環節去解決它。

又依然可以豐沛的、人的感性和情感,不是麻木地、工具化地去處理一個現象。

TA依然有能量溢出,可以看到一個人更細微的東西,可以和一個人去做新的交流。

這是真的是好難好難的,也是下一步社會進步的方向。

這四種狀態,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有:

比如你可能在極度疲勞時,或者面對一些事情時,變成本能和麻木的狀態,不想說話,不想辯解,也沒有愛的能力了,那我就收縮到,先這樣,先活着。

接着,我們也會“工具理性”,粗暴地處理很多事情,但是沒有辦法。

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長期處在本能和麻木的狀態,我們大量的問候語都與喫有關,打招呼是“吃了嗎”,工作是“飯碗”,嫁人是“找個飯票”。

到現在我們能夠脫貧了,一個民族,有可能在擺脫本能和麻木的狀態後,有更高的生命和美感的追求和流動,這是我們未來共同參與的偉大復興。

靠本能的人不會成功,而麻木的人不會幸福。

什麼是本能?

遇到挫折和困難,挫折感會極大地降低人的能量狀態。

一個人低能量狀態裏,越依賴本能去做決定。

對以往你最熟悉的事情,你認爲它是真的,它會永遠存在,你會永遠相信它。

對有權威的人的相信、對年輕人的輕視、對遙遠的、自己根本不瞭解的東西想三想四或是盲目排斥,這些都是本能。

是本能把一個人束縛。

依賴本能的人是沒有贏的機會的,依賴科學理性,能發展出更好的武器,纔可能抵達以前的人生不曾抵達的地方,以前的經驗不能覆蓋的地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