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269:有機

今天是2022年12月22日。冬至。

昨天看蔣勳的書《雲淡風輕》,書中講到文化是有機的,像人有生、老、病、死。作者還特意拿盛唐的詩作爲例子來講述。這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今天特意查了資料,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有兩層:有機即含碳的,尤指其中氫原子連接到碳原子上的化合物的有機溶劑;事物的各部分互相關聯協調而不可分,就像一個生物體那樣有機聯繫。

由此我想到,一個人的成長必然是環境的造就與個人的自塑的有機統一。那麼,就一個班集體而言,班風與學風必然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走向。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加強引導,築牢強勁的學生的學習環境。而另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課堂內外進行鍼對性的學習上的引導,驕傲的適當晾一邊,不夠自信的給與適當的鼓勵,基礎差的必須加大鼓勵的強度和密度,中等的激發起內驅力……

平心而論,自己的學生時代,成績並沒有多麼地突出和拔尖,所以更要把終身學習內化爲一種生命自覺。當然,學會學習是需要學習的。堅持讀寫的終極意義,是讓一個人逐步走向脫胎換骨,毫無疑問,這需要一生的堅持學習。蘇軾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那些消逝於時光之中的碎片,不管是關於老師的,還是關於同學的,所有的經歷都是養分,或許你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心智成熟是漫長的人生之旅,我們走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無需過多的行囊,帶上一顆勇敢的心,邁着堅定的步伐,一邊前行一邊感恩,單純地去相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個人是周邊的種種環境共同塑造的,當然人的成長也是有機的,並非總是由讀書造就的,還有身邊的人與物。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通透,學習需要開放的心態,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姿態有待我們重新審視。一言以蔽之,我們要有謙卑的心態,向老師學,向同學學,向生活學。有人說,所見所聞決定一生,不知不覺斷送一生。眼界的重要性是沒有辦法減弱的,所以行萬里路的意義在此顯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