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很少人愿意为爱奉献自己

“But it never ceases to amaze me how difficult the thing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instinctive really are .”

    《一个人的朝圣里》Harold 在旅途中想讨碗水喝的时候,赠与水的女主人意味深长地说的这么一句话让我思量了很久,那句话译成中文是这样的: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做起来有多困难。这些本能的事就是爱家人,爱孩子,照顾家,自己好好工作,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就好比是每一个动物朋友都会为有个伴去装扮自己求偶,为养育下一代为幼崽捕食、为了一个避风挡雨的窝不辞辛苦筑巢,为了帮助自己的同类或者弱小的异族会惺惺相息……这些本应本能的事情,而被人类却看成了越来越困惑的难题。

    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世人的疑惑,之前想过这是不是是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问题呢?但当在拜读了朝圣后,才看到原来这不是少量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困惑。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全世界的人类都陷入了相同的特征:人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每当与不认识的人与不可能有眼神的交流,哪怕与邻居碰见,也会匆匆离去;在工作中出了公司就如同陌生人,没有什么交集,利益的关系也不会深交;与自己的家人,年轻还有新鲜感,但步入中年后,彼此就是两堵平行的墙,两两两望撑着一个称为“家”的空穴……这些日常的生疏统称为——精神危机。

    精神真空其实暗含了个体自身价值不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人们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一般就会心门紧闭,与周围的人和事不会过度交往,产生人和人之间的疏离。真的会是这样吗?好像是呢。长此以久性格便形成了寡淡,看似无伤大雅,但日子长了就会对生活冷漠,对自己的生命也会听之任之,当然那些能把生活过的充满活力的人就不能归入“寡淡”。可想而之当习惯成了自然,眼中的一切便都是不自然了,那除了自己很难会为了彼此去付出什么,或许单方面的接受成了必然,何以谈付出。还有一些阶段的付出也是总想着回报才能进行下去,比如有些父母养儿防老一样……当扭曲的爱变了性质,就改变了意义,即使孩子出息了,那层看不见的鸿沟还会隔断亲情,可能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一代比一代疏远。反观那些用一辈子呵护着的爱,却可以留存久远。

    为什么我们很少人愿意为爱一直奉献自己?这个话题很沉重,如果问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他会告诉你他情不由忠,小时候他有理想,为了实现梦想就要勇敢去做自己,去挑战新事物,去实现自己的伟大志愿,其它的都可以排后;长大了,有成家的想法,去爱一个人,毫无保留的付出,可以不顾及任何人的劝说,只为了得到自己的最爱,做到了也有了家,但多数却忘记了初心,只记得欲望;再大一些成了父母,便会把后悔的一切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想着为了自己而重新活一次;过不久就老了,就坐在那等着被爱,问问为什么,他的理由是因为他老了,为其它人付出了一生。活脱脱活成了一个笑话,还深陷其中。

    奉献在度娘百科中解释是: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合起来,奉献,就是“恭敬地交付,呈献,不求回报”。有这样的人吗?你是吗?你遇见过吗?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会成为这样的人吗?你能坚持下去成为这样的人吗?成为这样的人有意义吗?如果世界都是这样的人会怎么样呢?即使你都是否定回答,那也是肯定经过了一个称为思考的东西。难到没有为之动容吗?如果有,那就去勇敢的做吧,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不求回报,任何反应都是馈赠,一点点不一样,都是改变。

试试吧,每个人都可以活成使自己轻松的人……

Love is a light that never dim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