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 — 那心灵深处的连结

到底什么是懂得?

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都会追求一种叫做归属感的东西。这种东西几乎人人都拥有,或曾经拥有;它为人们向需求层次中的尊重,自我实现的前进提供了一层带着温度的保护层。

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对它的追求尤为强烈。我对自己的经历印象深刻:在15、6岁的那几年,是否课间休息有玩伴,放学回家的路上有结伴而行的好友,简直是比学习成绩、懵懂的情愫还重要的多的事。

在那个时期曾经给过我归属感的几位密友,到现在还存在于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她们遥远又独立,各自闪着属于自己的光亮,无论何时相望,都让人重新忆起往昔的温暖。

我是如此幸运,有明白青春期心理的父亲,和可陪伴的朋友。于是感到,这一课截止时,满足而没有遗憾。


**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对归属感紧握的需求,可能并未发生过特别的变化,原因可能是

️* 习得的惯性:比如东方社会讲究的家族共同生息;

* 或者是️缺失:在青少年时期对归属感的追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在学龄段选择home schooling,导致没有很多同龄的朋友;

*又或者是️认为自己并不需要朋友:假想个体实在优秀,或过于追求优秀;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归属感”的质量,实在是过低。

归属感的质量或密度,取决于相互归属的人群之间相互的了解、和认可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懂得。而懂得的前提,还是要了解自我。


**


我有一个工作上的同事,总是给我惊喜。


我们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火光满屏,到现在的,见面完全不聊工作,只谈彼此真正感兴趣的话题,真的经历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旅程。

我们火光满屏的时光发生在争升职名额。这看起来在那个时刻“天大的事”,在我们分别晋级后变得烟消云散。

我们都充分了解到,那时的行为都是在“生存需要的促使下,小我所表现出来的激进的,不可妥协的手段”。于是我们分别跨过了火海,在另一端畅酒言欢。


我们每次交谈的过程都是一个能量检测️能量从一方输出️能量被一方接入,或是能量互换的过程。这个能量互换的前提是:彼此都保护双方周围的能量场,有意识地不做降低频率的事。

比如一方很明显动力不足,另一方会马上感知,并开始分享一些她认为能够empower赋能的话题。

比如我们从来不会无意识地八卦同事升迁、或工作变动的事;如果讨论,也会站在祝愿、学习、激励的角度保证情绪的扬升。

比如我们会在双方都很低落能量不高的情况下,有意识结束通话。

比如我们总会问对方,最近在读什么书?因为无论如何,读书都能赋能。


上次聊到读书这个话题时,她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  The book I am reading isn't bringing in anything you dont already know. it will be ore about re-assuring what you believed already.

我现在读的这本书并没有带来什么你不曾了解的信息,可能内容上更多的,是一种对所知所信的一种再次确定。


我对这句话表示钦佩。


这说明眼前这个人,不仅了解我信什么,能识辨出衍生意识,还能穿过一些噪音,直接拎出那个本质上的让我们感到有所连结的点。

基于对我的了解,她明白,说出这个点,会让人欣喜,而不是否认或抵御。

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她明白这个话题存在于彼此之间的意义,是创造连结,而不是展现学识或表达能力的脱口秀。


这就是懂得。


那种建立在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层面上的深度连结。

那种高质量的、需要很少时间维护的、有变化和成长、却总有连结感的懂得。

这种懂得所带来的归属感,经得起岁月风飘的洗炼。


**


如果对自己不够了解,或多处于无觉知状态,那么所建立起来的“归属感”多会停留于鸡毛蒜皮、家常里短的区间。

又或者个体逃不出自我匮乏或自性的的枷梏,把本可以建立连结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个“信息分享大会”、“吐槽大会”、“个人家庭成就展示大会”...


从一个进入中年的家庭主妇的角度看,这各类大会,是如此重要和必要。

但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在能量外散,所有人都不会特别在意别人说了什么,所有人都在忙着阐述自己的观点,所有人都在追求那个情绪上的高潮点。

酒足饭饱,大会散场。有人的归属感的到了满足吗?当然有。这个归属感有可持续性吗?可能悬。


因为他没有创造连结;因为任何一个人, 都可以被另外的人代替;因为没有人有意识的保护能量,正向做功、或是提升。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忙于相处,却始终孤独的原因。


**


懂得,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了解、接纳后,和他人连结时,那个不会被一言两语、世俗纷争、或变化无穷的观点所动摇的,那个互相认同的点。

愿我们都被真正懂得你的人环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