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耐心啊,對生活,也對自己

今天,無意中看到了一位作者的不甘和憤怒,根源就在於他爲自己做的一個小測驗。

他說,他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感覺還好,發在平臺後,收穫了千把點贊,但與他預期的相差甚遠,讓他覺得有些失落。於是他找到一個小有名氣的作者朋友,刪除了自己發表的,讓朋友用朋友的名字和賬號重新發表一次。

結果,很短時間裏,點贊上萬,評論熱烈,一片叫好之聲。


然後呢,這位作者就被“引燃”了情緒,更多的應該也是對於他認爲的這種“不公”和“畸形”感到深深地無奈。

這種情緒,其實在大部分寫作者心裏應該都存在吧?明明自己寫的不差,明明別人寫的一般,但從讀者的反應來說,就是天地之差。這種情緒我本人之前也有,但現在真的全身心投入寫作了之後,才慢慢放平了心態。因爲我在幾個疑問中,給自己找到了答案。

首先,絕大部分寫作者開始寫作的初衷,都並不是奔着寫給別人看或者是希望得到多少認可纔開始的吧?就像我自己,選擇文字,其實就是選擇用文字給自己的生活打開另一個窗口,尋找到多一個寄託,甚至是發現了一個新的朋友,而這才應該是我們投入文字的初始之心吧。

其次,不同的作者必然有不同的讀者反應,這難道不是極其正常的事嗎?不說那些成名成家的寫作者中尚且有巨大的差距,就說我們拿現在的自己和統稱的那些大V大咖相比,光是各自累積的讀者羣體,就無法類比。別人的讀者羣體是白來的嗎?哪一個不是經歷了多年的維護和耕耘,纔有了今天的規模?而我們,就僅僅覺得自己的寫作不差,就可以彌補掉這個差距嗎?

最重要的是,這個差距中的積累,纔是我們需要正視的關鍵。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本新書上市,每天,都會有無數的文章和觀點在網絡上出現,每一刻,都有無數的寫作者在用心努力,那我們憑什麼去要求讀者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一眼就能發現我們,看到我們的價值?這真是沒有道理的事。


例子比比皆是,就比如這幾年大熱的電視劇《父母愛情》,這部劇不拍,那就沒人知道曾有這麼一個作者寫過這麼一本書。但作爲評論家翻譯家的錢鍾書,只寫了一本《圍城》,就成了經典,被列入頂級作家的行列。

就比如沈從文,後半生基本沒有文學作品,三毛同樣如此,但卻沒人遺忘他們,沒人質疑他們的能力。而有的人一生筆根不輟,出書幾十本,可基本沒幾個人知道。

就比如曾經有年輕的演員質疑李雪健,爲什麼自己當了男一號纔有幾千元的收入,但李雪健隨便一部劇一部電影,就是他收入的幾十上百倍?

說到這,我覺得李雪健回答的那句話最爲經典,李雪健回答說:那是因爲你不知道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

是的,我們只看到了別人的優越,看到了別人的領先,甚至看到了別人與之不匹配的不足和瑕疵,但卻根本沒看到別人這一路走來,經歷了什麼,又用去了多少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於寫作的認知,其實也就是我們對於自身生活和情感的認知。同樣的毛病,可我們同樣不自知。

自己的能力並不比別人差,爲什麼就總是不如別人?

自己的努力並不比別人差,爲什麼就總是比別人落後?

自己的情感並不比別人貧瘠,爲什麼就總是不能如願?

自己的日常和別人沒什麼兩樣,爲什麼就總是一地雞毛,無奈嘆息?

沒別的,那是因爲我們只看到了別人比我們好的現在,而沒看到別人在這之前的艱難掙扎和跌宕心酸。

多一點耐心吧,對生活,也對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