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小鎮非物質文化遺產

寧馬高速當塗互通出了當塗收費站,左轉進入S205省道,一直往東12km,九點半到了預約診所小鎮------薛津鎮。愛人先下車去預定的中醫診所。


繼續往前開一點,找到路邊停車位停好車。一路開了一個多小時,想找一間洗手間方便。環顧四周沒有看到公共洗手間,一位臨街商鋪走出來的老闆娘,繫着圍裙,晃着膀子朝我這邊邁過來。


“大姐,請問一下附近有沒有廁所?”

“丁字路口往前走,右拐靠着菜市場,不過要收費的。”

“要收費?爲什麼?難道沒有公共廁所嗎?”好奇的問道。


第一次來到老家偏僻的小鎮,尋找洗手間成了一個難題。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一刻鐘時間尋找一間公共洗手間簡直隨處可見。


“有公共廁所,在巷子裏你很難找到。收費廁所的衛生是當地居民自己打掃,當然要收費了。"戴口罩的大姐笑着說。


沒有看到洗手間的指示牌,進了菜市場。眼前一片雜亂攤位,那些當地穿着凸顯鄉村風格的大爺大媽穿梭菜場攤位間,彷彿瞬間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到了菜市場盡頭,沒有看到公共洗手間的痕跡,轉身原路返回。


“你怎麼也在這裏?”意外看到愛人拿着手機,正在詢問買菜的大媽。

“我也在找公共洗手間,怎麼也沒有找到。“

“我也一樣!哈哈。。。還是先找找中醫診所,他們一定知道在哪裏?”我們同時大聲笑起來。


回到導航初始地點,沿着窄窄的巷子,步行幾十米映入眼簾的是中醫診所緊閉的玻璃推拉門。

“預約的中醫診所就是這裏,下車的地方出來穿過小巷子就到了,非常近。”我說。

“很快到了約好的時間,我進去排隊,你在外面等我。”


四周望了望,小巷子里人員稀少。擡頭看了看門牌,這條小巷子原來是薛津鎮一條歷史年代感的老街。走在安靜的巷子裏,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生活的青石板老街。



周氏鐵匠鋪和簡潔有序排列在鋪口的農耕工具


修理鋪的修理項目公告欄(斑駁的牆面、殘痕的字跡、腐蝕的木門)


滄桑的木質樓房


上世紀六七年出生的人們,對眼前的土磚房一定有回憶。


坍塌的老房子,屋內雜草叢生。


斑駁的薛鎮居民委員會(薛津鎮老街區48號)


薛鎮老街的小店,透明膠布粘貼的玻璃櫃臺,木質門和貨架像不像小時候供銷社的前世今生?


當然,我想要說的不是以上圖片中年代的滄桑,而是民間傳承的傳統手藝------傳統手工豆腐。


薛津鎮老街往西走一會兒,過了鎮西浴池。擡頭一望,看見了一個紅色招牌:百年老字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氏薛鎮臭幹


走近大門一瞧,臨街二層樓的住房,外牆貼了普通小長形白色瓷磚,顏色漸漸發暗,有些瓷磚暗黑裂紋交錯。一樓大門搭設了彩鋼瓦遮雨棚,小鎮臨街住宅樓是常見的生活配套。小時候我家有一位親戚姑媽家是做豆腐的,心裏好奇。豆腐能做到什麼程度?可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步。


一樓大門半開着,伸伸頭往裏看了看,大廳裏空無一人。跨進大門,喊了一聲:“有人嗎?“沒有人迴應。大廳環視了一圈,除了生活雜物,大多數堆放的是關於做豆腐的用品。


有兩堆白色豆腐框裏盛滿豆腐塊堆的高高的,框裏豆腐塊類似超市貨架上售賣的腐乳塊大小。走進看看,有些框裏豆腐塊已經發毛。一塊一塊小豆腐塊藏在毛茸茸叢裏,意味着豆腐塊已經發酵好了。


見到毛豆腐,想起第一次在歙縣古城旅行時,在城門下品嚐了一份煎毛豆腐的美食。毛豆腐有所聽,今日有所見。“要買豆腐嗎?”從大廳後門過來一位大叔問。

“進來參觀一下。”

“可以”

“我家一位親戚也是做豆腐的,所以路過進來參觀你們的豆腐作坊。”

“好,跟來我豆腐車間看看。”大叔微笑,伸手指着大廳後門。


出了大廳後門,便是低矮的廚房間。往前走一點點,就是大叔說的豆腐作坊生產車間。目測佔地面積約四五十平米的一間平房,擺放着一些做豆腐的傳統工具,比如磨豆漿機器、盛豆漿的塑料桶,壓制豆腐的木板、白框、棉紗等等。


壓豆腐的機器放在操作車間的門口,就是站在的位置眼前。一會兒,一位年輕人搬着一堆木板走過來,放進壓豆腐的液壓機器上。小時候,見過傳統手工運用大石頭壓豆腐,有了液壓機器替代過去傳統手工。


“你們這臺機器用了多久”我問。

“三十多年啦!”大叔淡然一笑說道。

液壓機器架設好,啓動機器木板間輕輕的潺潺水流緩緩流淌下來。

“這是壓制什麼豆腐?”

“豆乾”

“大概壓多久?”

“一般三四十分鐘吧!”


液壓機器的正前方是工作臺,長條形的大工作臺。四五個穿着圍裙的大媽坐着,熟練的拆卸液壓好的豆乾棉紗。傳統豆腐有上千年的歷史,邁入智能時代,新生一代年輕人極少願意投入傳統豆腐製作工藝。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總是一步一步往前進步。


返回大廳,和大叔站在八仙桌旁閒聊了一些關於豆腐的話題,擡頭一看,八仙桌正上方的牆上懸掛了牌匾。


市政府公佈、市級文旅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頒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傳統豆腐到底是怎樣的生產工藝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譽?

“可不可以嚐嚐你們的豆腐?”

“可以啊”


大叔從八仙桌拿了一瓶豆腐,打開蓋子,遞來一隻陶碟子,一雙筷子。


“就這樣夾着喫嗎?”我問。

“等一下,蘸一點辣椒味道更好。”大叔伸手拿過來一瓶自制的紅辣椒,是磨成泥態的辣椒,不是生活裏大超市貨架上常見的剁椒。拿起筷子,夾了一點豆腐,蘸一點辣椒。“嗯,不知道是不是人人喜歡的味道,至少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品嚐了一口心裏想。品嚐的豆腐,其實就是我們生活裏常見的腐乳。發酵過的豆腐塊,特製的醬料浸泡,經過一段時間耐心等待而成。


“味道很好,給我來一瓶。”我說。

“來我們這裏買豆腐的人很多,有開車過來的,一下買二十瓶、三十瓶。”

“這麼多啊?”

“開工廠的,買回去給工廠工人們喫啊!”

“想問下,你們做豆腐做了多少年?"

"我父親做了一輩子,從父親接過來算起,做了三十多年。算上我爺爺輩,做了一輩子,我們的豆腐做了三代人。“

“按照你這麼說,一代人做了一輩子三十多年,三代人傳承下來,那麼豆腐就是做了一百多年啦!

“所以,我們纔有牆上這塊匾。”大叔凝望牆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臉上露出笑容說道。

“對啊,這塊匾不是託關係,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續努力得來的。”望着大叔,鏗鏘有力的說道。


味壓江南

知味須下馬

聞香且停車

借問平龍店

遙指鎮中心

(2004年 楊磊 書)


我想,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積極向上,持續努力前進的精神,抹去內心的浮躁、焦慮、不安,靜下心來執着去做,持續不斷做一件事。哪怕生活裏極其簡單的小事,也能鑄造一件非同凡響的事情。

這也許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激勵人類一步一步前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