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札記·隨境而變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此言不虛,尤其是這特殊的三年。

就如今天早上的兩節網課的教學安排,我就是昨天更改的。原計劃是元旦後還有一週授課時間,準備用來講第二單元;而這一週就專門用來把前兩年的期末市統考卷子詳細講析透徹,藉以把涉及到的課內知識複習一下。結果,昨天晚上九點多接到正式通知,網課到週五結束,這就意味着課時減少一週!不過這樣提前放假也好,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髮燒請假,其實也有很多老師帶病上課,我本人也是“陽人”一枚。師生留着好身體,真的不差一週的上課時間。

經過仔細思考,我決定今天的一節課用來把那份沒講完的試卷講完,還有一節課開始講第二單元的課文。那麼,問題來了,兩節課怎麼講完第二單元的共六篇長短不一的文章?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句話在這個時候給了我冷靜的智慧。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造文明”,單元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領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一是熟悉“人物通訊”和“新聞評論”這兩種新聞作品的文體特點。

明確了以上單元要求,我決定把“單元任務”分工給不同課文去主要承擔:今天一節課完成前三篇新聞作品(篇目見上圖),主要講清楚“人物通訊”的特點;明天一節課完成《以工匠精神鵰琢時代品質》這篇新聞評論以及《芣苢》《插秧歌》這兩首古詩,通過比較辨析,引導學生區分“人物通訊”與“新聞評論”的區別,至於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很容易從兩首古詩所描寫的熱烈的勞動場面中體現,學生應該不難理解。

於是,昨晚在釘釘上佈置預習,要求先閱讀前三篇課文,人物其實不重,相當於在報紙上看三個時代人物的主要感人事蹟。

今天課程安排大致是這樣的:先引導學生讀懂三個不同的新聞標題有什麼奧妙之處,然後導入關於袁隆平和鍾揚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詞和百度百科人物簡介,再引導學生比較同樣的人物因爲目的不同採用的描述文字也天壤之別,從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人物通訊”的特點,併到具體課文中找出能體現這些特點的依據。這樣,一堂課雖然時間很緊,但是教學目標完成得不錯。

我對自己這樣臨亂不慌的處世方式越來越滿意了。如果一定要說三年疫情給了我什麼正面的影響,那麼,我想就是我可以坦然接受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逐漸明白“無常是生活的常態”這一人們大多不願承認的真相,從迷幻的象牙塔裏勇敢地走出來看到一個粗礪卻也溫暖的煙火人間。

親愛的,晚安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