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的壁畫

在柏林博物館島上的洪堡論壇建築裏有一座亞洲藝術博物館,以前叫民俗博物館,裏面有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20世紀初德國吐魯番考察的“成果”。展覽是免費的,但看得心情非常複雜。比起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的敦煌經卷畫,這個展覽上的壁畫殘片更覺得觸目驚心,配合館裏的歷史介紹圖片和紀錄片,不禁感嘆命運多舛的佛教壁畫和雕塑,本身就闡釋了何爲無常。

第一次聽到克孜爾石窟是爲了去敦煌莫高窟的時候看的一些紀錄片和書,印象中有一段說當年某個西方探險家(後來查了下資料是Albert of Le Coq)在考慮去敦煌還是克孜爾的時候投一枚硬幣,最後選擇去了克孜爾,於是敦煌壁畫倖免於難。當我站在這些破碎的殘片前時,纔有點明白紀錄片中所稱敦煌壁畫幸運的含義。


看到壁畫的真跡時,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一時都難以形容。這些被切割下來的壁畫在你眼前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那種心痛,原本是在洞窟中安靜地待着,結果被強行迫壞割裂開來,被運到了千里之外,運送這些壁畫和雕塑的箱子還是新疆當地的居民打造的,探險家們僱用了當地的居民爲他們運送藝術品出力,聽着真是很諷刺啊。


根據博物館中的資料顯示,這個故事要從Albert Grünwedel說起,他當時是柏林民族博物館印度部主任、印度佛教藝術史專家,發起的德國吐魯番考察。到了當地之後,發現了千佛洞,而當地官民對此都不敢興趣,也沒有保護的意識,於是他們還與當地的官民相處得挺好,留下了很多照片,很順利地運走了衆多文物。更諷刺的是,這些千辛萬苦運到柏林的藝術品,主要的大幅精品壁畫都在二戰時期炸燬了,有一部分被毛子搶走了,有一部分下落不明,現在留下來展出的對於現在來說是已經是精品,但在二戰以前估計是放在庫房的文物。


壁畫的殘片如此,佛像亦是如此。展出的雕像中,佛頭佔了很大的比重,回想起那些沒有頭像的雕塑,這些佛頭讓人真的不忍直視,儘管他們單從藝術價值也值得好好欣賞,但真的一看就想起他們原來的身子在哪裏,以前看到過的沒有頭像的雕塑都是類似的命運嗎?我是第一次看到只展出下半截身子的佛像,能看出曹衣出水的美,但還是忍不住想他們的上半部分去哪了,是運回來的時候就一半呢還是被炸掉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翻到龜茲研究院的趙莉博士在一席的演講,她在2020年出版了《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在此前她專門到柏林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做訪問學者,在博物館內的紀錄片中也能看到她的身影,這本著作出版的背後是經年累月的付出與積累,過程非常不容易。那些被炸燬和消失的壁畫,有些當年留下了照片,有些還有臨摹的手稿,這些二手資料如今也成爲了研究的重要資料,臨摹的手稿復刻本也有展出。

佛說無常,這些還留下來的壁畫和雕塑,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業力使然來到了現在的位置,生動地呈現了何謂無常。看着殘破的佛像和壁畫不規整的切口,始建他們的供養人大概率是很難想象他們建造之後的幾百年會發生這樣的事,這樣的不完整也許恰巧能給人啓示,不要太執着於身外之物,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沒有永恆只有無常。

-END-

延伸閱讀:
https://www.nzz.ch/feuilleton/die-buddhas-von-xinjiang-gerettet-oder-geraubt-ld.163265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