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这些年,我的书事云云

       我从来没有怀疑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读的书未必多,但我都力求读懂,把自个儿代入书中某个与我生命高度契合的角色,然后付诸行动。我读书,从来不是在热泪盈眶,心潮起伏之时,抚胸感叹:我觉得,我认为,我一定,我想要……然后心血回潮,无动于衷,读书后的我,与读书前的我,依然如故。我绝不做这样的读者。

      我既然要读书,那就要有所得!你可以说我功利,也可以说我目的性太强,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哪怕微乎其微,也要有才行!

      回溯我的读书经历,概括起来有四个富有特色的阶段:

       一、中学时代,浸泡在言情与武侠小说中。我的中学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求学于偏僻贫穷的乡村中学,课外读物非常匮乏。我能找到的小说就两大类: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不管是琼瑶们的言情小说,还是金庸们的武侠小说,我都沉醉其间不能自拔。那个时候,我有很多女同学读琼瑶小说都读成了琼瑶腔,对爱情的认知也是琼瑶式爱情,其中还有不少女同学因为琼瑶式爱情毁了自己一生。我虽然也沉迷于琼瑶的小说,但我只是沉醉于琼瑶对文字的运用,对男女之间的爱情并不感兴趣。我总觉得书中人物的爱情很虚幻、浮肿,特别假,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并肩前行的爱情。倒是读金庸的小说时,我把自己完全代入到了书中那些刁蛮机灵,任性聪慧,理性善良的侠女身上。我一定要做个除暴安良、拔刀相助的侠女。我整天都做着侠女梦,看见男生欺负女生就要上前助阵,看见不公平现象就要一声吼。那时,我深受武侠小说“毒害”,完全把自己侠女化了,班上的男生看见我就害怕,哪里敢向我射出丘比特之箭,他们唯恐被我的穿云箭射中,避之犹恐不及。青春年少,情窦初开,没有男生喜欢我,说起来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现在想来,这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正是因为没有男孩喜欢我,我的青春期无比安静,我在这段安静的时光里,读了很多书。不仅把教材读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学霸和考霸,也把市面上能找到的小说读了个七七八八,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知。我那时懵懂地知道,我不属于我所处的群体,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想过我的同学所渴望的生活,我要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尽管我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我知道特别不想要什么生活。

      后来中学同学聚会,不少吃尽爱情苦头的女同学问我:“那时大家都读琼瑶,为何我们深陷其中,你却能抽身而出,并且滴水不沾呢?”为什么呢?这个答案我早就找到了,那就是我当时不止读琼瑶啊,我还读金庸,我想做的,不是只有了爱情就满足的小鸟,而是可以搏击长空的雄鹰。青春年少不知天高地厚,好高骛远,尽做白日梦,但也幸亏我当时做了这样的白日梦,我才没有掉进生活的陷阱。虽然我现在也没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但至少我活成了我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当下的生活与工作在别人眼里或许很平凡普通,但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这一切,我自己可以随心掌控。

       二、大学时代,浸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加上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书不仅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专业。由于爱好与专业匹配度一致,所以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

      回想那个时候,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没有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没有感情的牵绊,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学习,读书馆阅读,宿舍休息。

      我最初是迷恋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小说,四大名著自然是必读书目。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有凌蒙初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话本。话本中很多内容我都记不清了,但我知道,我的很多人生智慧都来源于这些话本。我最喜欢的还是《古代白话小说选》,这套书有上下两册,至今还珍藏在我四川老家的书架上。此书中有一篇《快嘴李翠莲记》,我非常喜欢。至今我都还清楚地记得李翠莲这个人物形象,她虽然嘴快,逮谁骂谁,但不可否认,她是一个敢于向既定统治秩序挑战、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敢于争取独立人格的光辉女性形象,她给我的影响蛮大。

       我不仅喜欢阅读古代文学,也喜欢阅读现当代文学,还喜欢阅读世界名著,尤其是英国小说家写的文学名著。

       现当代文学中那些名作家写的文章,我几乎都有涉猎过。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萧红的《呼兰河传》,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夜》,曲波的《林海雪原》,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铁凝的《孕妇和牛》等,其中,莫言的小说,那是每部必读。

       现在我很难评估这些书究竟给了我多大的精神价值,但不可否认,我当初读这些书时,精神一定被滋养了。那时我物质上非常贫困,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精神上很富足。还有一点,我必须要承认,正是因为有这些书籍的浸润,我才有提笔写作的底气。

我很多同学认为,中国人必须要读好中国书,至于外国文学嘛,读起来别扭,不读也罢。我承认,或许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或许是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缘故,很多外国文学读起来,确实显得有些生硬,表达上与我们的阅读习惯存在差异。但我还是很喜欢阅读,我想要通过文字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我没有办法用脚去丈量这个世界,但我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特别多,篇幅所限,难以一一陈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简·爱》和《飘》,这两本书中塑造的独立、勇敢、理性、智慧的女性形象对我影响很大。扪心自问,我在求学时代,没有遇到可以在精神上引领我的老师,但我非常幸运,在书中找到了许多偶像,我把自己代入进去,照着她们的样子去活,果然越活越通透,越活越达观。

       三、为师时代,浸泡在教育类和心理学类的书籍中。这个阶段,我读书就很功利了,基本上需要什么就读什么。我是一个教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把书教好,是我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在学校安身立命的本钱。于是我就必须针对性地读教学指导这类书籍,比如如何写教学设计、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提升教学技艺,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等书籍,是我的首选。我是一个语文教师,很自然地,于漪、钱梦龙、程红兵、王荣生、韩军、高万祥、郑桂华、余映潮等语文名师的书就摆上了我的案头。同时,我还是一位班主任,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级建设者,更想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能够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引领。于是,陶行知、陈鹤琴、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吴非、万玮、杜威、卢梭等教育名家的书就成了我的必备工具书。

       除了教育类书籍,我还很喜欢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是一位痴迷助力学生精神成长的班主任,我必须要全方位地了解我的学生。因此,即便我是心理学的门外汉,我也要走进这个大门去看一看,哪怕学得一点皮毛,对我的工作也有帮助。

       于是我系统地读了阿德勒和塞利格曼的心理学著作,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解释风格和教出乐观的学生,我非常认同并且付诸实践。因此,我带出来的学生,心态都很阳光,个性都很热情,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

       除上述两位心理学家的书外,我也接触了罗杰斯(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他的“需要层次论”,我非常认同并喜欢。我本人,也是一位“人本主义”的拥趸者。最近几年,我也关注了国内一些有名的心理学家,比如武志红、李松蔚、陈海贤等,他们的课和书,我都会买来听和读。从中也获得了不少知识,确实提升了我的认知,撑大了我的格局,让我一个普通的一线班主任,能够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运用课程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五育并举,切切实实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四、现阶段,浸泡在跨界阅读中。最近五年,我读书,完全跳出了功利圈,也走出了盲目区。我现在非常明白我需要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我要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要看到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我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要掌控自己的职场和经营自己的家庭,要成为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生活的人。那我就不能只读教学类和教育类的书了,我必须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在为未来做哪些铺垫,我必须洞悉到各个行业的秘密,解开成长的密码。否则,我教出来的学生就只能成为“小镇做题家”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于是我开始跨界听课,我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听香帅的“财富管理课”,听贾宁的“财务思维课”,我想知道钱从哪里来,我更想教给我的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我还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古典的“超级个体课”,老喻的“人生算法课”,我想从这些行业精英的课程里听到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提升我对教育的认知。我不仅只是听课,我还反复阅读这些课程的讲义文稿,买整本的书来阅读,比如吴军的《态度》《见识》《格局》《元智慧》《软能力》,万维钢的《万万不可能》《高手》,古典的《跃迁》,武志红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我的诞生》,陈海贤的《了不起的自己》,采铜的《精进》《精进2》《精进3》……

       跨界阅读的量大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有前瞻性。我知道如何在我的课堂上和教室里进行微变革,更知道如何给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铺垫。我不再急功近利,也不再只有结果导向,我还要问题导向,我会更加重视过程,对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我更愿意去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跳出教育看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当下的弊病,也看到了教育未来的希望。我不想吐槽,也不喜批判,我只想守住我的教室进行改革和创新,我想交付给未来社会的,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并且能解决问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书读得多了,我的内心不仅更加充实了,需求也更大了。我不满足于只读书了,我想自己写书,我想传播我的思想,推广我的做法,想影响更多的人,也想帮助更多的人变得更好。

       那么我写什么呢?我最热衷的是教书育人,最熟悉的也是教书育人。我最喜欢的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学生。那我就写我与学生的故事,写我如何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写我如何带着学生建设美好的班集体……我写出来的东西,不仅要给学生读,还要给家长读,更要给我的同行读。让学生可以从文字中覆盘自己的成长过程,也让家长从字里行间看到孩子的无限可能性,更让同行从文段篇章中学到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和班级建设者。

       那么这些年,我究竟写了哪些书呢?

       2010年,我出版了两本教育专著,分别是《教育西游记——我和“后进生”的故事》和《治班有道——班主任智慧手册》。这两本书分别由万千教育书系和大夏书系策划并出版。前者写的是我在四川农村学校与一群后进学生互相成长、互相救赎的故事,后者写的是我在海南一所私立学校当班主任时,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两本书的内容,既有生动有趣的叙述,也有跌宕多姿的情节,还有一做就见效的方法,更有我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我还写了一本《班主任德育预设技巧66招》,我自认为这本书写得并不成熟,但这本书陈述的内容却是我的“德育预设”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也正是这本不甚成熟的小书,让我懂得了教育中“预设”是一件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事情,我也基于这个理念,在后期的教育中,开发了一套适合青春期学生成长的班本课程,该课程由大夏书系策划,2023年出版。

       我还专门为学生了写3本书,分别是《一起走向美好——意搏班的故事》《孩子,这不是你的错》《陪你走过初中三年》。这3本书,要么是为一个班的学生而写,要么是为一个学生而写,要么是为青春期学生群体而写,不管写作对象是谁,这些书的读者对象都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我相信,学生阅读,能从中找到成长的方向;家长阅读,能从中找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老师阅读,能从中获得育人和治班的实操手法。

      我甚至还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专门为我的母亲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我的母亲不是神》,此书重点探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把这本书写完,才算真正读懂了我的母亲,她真的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民间教育家。我是多么幸运,能拥有这样一位伟大且智慧的母亲。同时,我也看到了我的自生长能力超出一般的同龄人。我能成为一个自律且有行动力的人,与我母亲的刻意训练有关,与我从小就具备的自我成长力有关。

      其他书籍,皆是我站在班主任的工作立场,从班主任的专业角度出发,为一线班主任写的,读者定位是班主任群体。如《一个学起打造优秀班集体》《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教育让希望重生》《新入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百宝箱》《中学起始班级高效带班策略》《做个能说会做善写的班主任》《高效带班——如何带好“问题班”》《乘风破浪做好班主任》等。

       这些书的写作切入点,都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伸出触角,把深奥的教育理念揉碎、打散,然后藏在具体的做法背后。因此,每一个突发事件处理起来,既新颖,又有效,同时又很熟悉;每一种教育方法,既平常,又独特,同时又不陌生。不论是班级团队建设,还是班级文化建设,抑或是问题学生的转化,以及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些书里都有拿来即用,一用就见效的方法。

      我一直都秉持一个观点:好的读者,是能读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并且能把知识变现,给作者一个满意的交代;而一个好的作者,是能把深奥的知识写简单,困难的做法写容易,抽象的文字写生动,给读者一份善意的馈赠。这些年,我倾尽全力想要成为的,就是这样的读者和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