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文化史Ⅴ》:帝國時代殖民主義與貨幣大變革

近日,觀止讀書會以“帝國時代殖民主義與貨幣大變革”爲主題,在各大社羣進行了《貨幣文化史Ⅴ》這本書的線上讀書會分享活動,共有1500餘位會員參與,反響熱烈。

19世紀末,在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和美國的大學裏萌芽的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創造了關於貨幣和社會世界的思考和行爲的一些概念。因此,現代貨幣的起源神話獲得了科學的形式和合法性 。

現代貨幣被認爲是健康的貨幣,好的、強大的文明貨幣。它是一種從頭開始的貨幣,在過去無跡可尋,它自發地從“原始的”和空間受限的物物交換宇宙進化到本質上是抽象的、流動的和空洞的貨幣形式。這種抽象的貨幣確實混合了當下的觀察和未來的理想——齊美爾稱它爲“純概念”貨幣。

與此同時,它還被用作支付手段,測量單位和儲值工具;一種多元貨幣,通用的交換媒介,純粹的抽象概念和純粹的數量:符合進化論和雙面宇宙論。在“帝國時代”,關於這些貨幣景觀意識形態表徵的對比是鮮明而明確的,並且直擊貨幣的自然和社會影響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圖景的核心:一方面,自由市場由於法定貨幣和可兌換貨幣的助力而變得和平而活躍;另一方面,墮落的人類,爲泯滅人性的錢幣的酸液所腐蝕,創造出純粹的、可互換的個體,“僅”用金錢來衡量生命的價值。

正如齊美爾在《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一書中令人信服地指出的那樣,19世紀中後期“成熟的貨幣經濟”的出現和集中而廣泛的城市化進程攜手而行。現代的、抽象的貨幣形式——越來越多的是紙張——對城市的商業活力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其結果既有智力上的,也有文化上的,更有結構上的。城市生活使市民日益持有精打細算的態度:城市的貨幣經濟“用稱重、計算、計數和定性轉爲定量填充了許多人的日常生活”。

城市集中發展到一個新的規模,這種發展建立在市場和火車站等新的基礎設施之上,這些由鋼鐵和玻璃製成的設施開始與宏偉的古代宮殿交相競爭。大都市的居民越來越多地(也僅能)通過貨幣(購買方式)去獲得商品,他們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以獲得(也僅能獲得)金錢。

從大都市的角度來看,貨幣無處不在——即使在金錢缺失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城市中沒有工資的失業者所構成的貧困景象足以說明這一點。……

十九世紀是貨幣繁榮發展時期,特別是在大城市,高速增長的貨幣成爲商品與服務的唯一衡量方式。新的科技與基礎設施使貨幣更好的儲存與流通。紙幣的發明和產生及其信用系統使其具有內在金屬價值。

貨幣成爲政治、藝術和科技的核心問題。經濟學作爲現代學科誕生了,壟斷主義也隨時產生。

本書系統調查了帝國時代科技理念、禮制、宗教文化的發展,以及貨幣在這些方面帶來的影響與其相互作用。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帝國時代貨幣的內容和故事,可以看看這本《貨幣文化史Ⅴ》,相信你會有很多的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