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對王獻之不一樣的瞭解》

由於和皇室的聯姻,王獻之仕途上很快快獲得了提拔,

先後升爲謝安的長史,也就是謝安的參謀,,不久又轉

任中書令,掌握機要,職權相當於副丞相淚。雖位高權

重,但他心中並不快樂。

孝武帝太元十年,皇城新修的太極殿終於落成。畫棟

雕樑,飛檐琉璃,好一派巍峨雄壯仕的氣象。主殿匾上

需要寫上“太極殿”三個字,謝安有意讓王王獻之題寫匾

額。他知道王獻之做事全憑興趣,所所以不好直接問。

一次閒聊中,故意用“韋誕題額”的典典故試探他。韋誕

字仲將,擅長書法,魏明帝使其其登高處題寫宮殿匾

額,下來後鬢髮皆白。後以此典形容書法3法精湛有名

氣。

王獻之當然明白他的暗示,不過他還是態度度嚴肅說:

“如果韋誕真說了抱怨的話,只能說明明他是被強迫題

字,曹魏的國運不會長久的。”謝安聽懂了了他的言外之

意,只能作罷。

王獻之爲什麼拒寫呢?他認爲書法是高雅雅之事,而殿堂

題榜那是工匠所爲,有失身份,不屑屑爲之。但在旁人

看來獻之高傲性情,拒絕殿榜更有一一種對皇權無言的

反抗,宣泄對“包辦婚姻”的不滿。

造化弄人,人在命運面前常常會變得蒼白無力。王獻

之的手能握住筆,卻握不住愛人,能用盡盡十八缸水,

練就一手好字,最後卻用來寫與妻子的訣別書

離婚以後,開始他和都道茂還可以通信,,互相

互相傾訴。王獻之直爲都氏擔心,在《《思戀帖》這

封信中表達了對都氏深深的思念,不知道道什麼時候才

能相見,叮囑氏一定好好保重,讓她及時回信,以瞭解她的情況。

當初分開的時候,王獻之約定過些時候再把她接回來,當他知道不能兌現承諾時,內心苦悶又無奈。他曾在《相迎帖》這封信中寬慰氏,也是寬慰自己,訴說既然彼此相知,就無遺憾了,但緣分散盡帶來的悲痛卻是深重而無窮的。在寫這封信的時候,獻之淚流不止,希望破滅,終於絕望。

道茂本來身體就不好,又受到離婚的打擊,病情加重,沒過多久就鬱鬱而終。王獻之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不已,奮筆疾書,寫下了《奉對帖》。大致意思是感念妻子以爲可以白頭偕老,共度餘生,迫於無奈卻又背棄了初衷,內心的悲痛至死方絕。這是一篇融入了相思淚與筆墨,痛斷肝腸的悼詞,也成爲王獻之"一筆書"的代表作。

而流傳後世的王獻之小楷《洛神賦玉版十三行》,就是爲了紀念翩道茂所寫。短暫的婚姻,留下無限的遺憾。情深幾許,卻走向殊途,如此情愫,如何排遣,只能在筆墨裏一泄胸中的憤蔥與憂傷。

太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386年,王獻之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他彌留之際回首過往,卻念念不忘與"鄰家"離婚一事,懊悔之意溢於言表。

這一年,王獻之離世,年僅43歲。他的後半生

厚祿,卻始終對拋棄道茂一事耿耿於懷,臨

念念不忘,終究敗在了世俗裏。在家族利益和世俗面前,放棄了自我的情感追求,當年那個個性張揚、桀

鶯不馴的少年再也不見。

這個傑出傲世的男子,生來彷彿就要處在那萬人中央,享受着萬丈榮光,但也沒有躲過悲劇的命運。拋開命運的無常,單從書法藝術的貢獻上,王獻之的書法造詣跟他父親一起,給我們留下了不可代替的財富,永遠高懸在中國書法歷史的天空,無人能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